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2-0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张张年画藏温馨

    摘要:一进入腊月,春节似乎就加快脚步走来。此时,农村老家已忙碌起来,杀年猪、蒸包子、磨豆腐、掸尘……年味愈来愈浓。记忆中,儿时除了盼着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外,还有年画。那时供销社其实是杂货店,不是每个大

  • 矿山送“福”迎春来

    摘要:一点起步,墨汁游走,一个漂亮的“福”字在池师傅的笔尖慢慢呈现。我和工友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福”字仿佛包含着无尽的幸福,让人心生喜悦。春节临近,矿工会购买了红纸与墨汁,并邀请有书法才艺的老师傅书写春联

  • 颐年

    摘要:

  • 二郎古镇的雪

    摘要:厚厚的雪,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屋檐下的冰凌长过尺许,参差不齐,如宝剑般倒悬。奶奶叮嘱我不要挨着廊沿走,小心砸着头。屋后的河坝、沙滩、杨柳,被棉絮一样的白雪覆盖。远处,二郎河清冽的水缓缓地流淌,听不见潺

  • 万物苏萌咏立春

    摘要: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这一天,古人不仅隆重庆贺,而且以各种方式寄托对新春的希望。同时,历代文人墨客也为此吟下了无数佳作。在旧时的立春习俗中,最具特色的有三种。一是用韭菜、荠菜、芫荽、大

  • 汶溪观塔

    摘要:漫步在休宁县横江国家湿地公园的栈道,就如同徜徉在一幅灵动的生态人文画卷里,你会神怡心悦,欢喜动容。休宁,坐落在安徽省最南端,是一座有着1200多年灿烂历史的文化古城,古时隶属于誉满天下的徽州,自古文风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张年画藏温馨

   期次:第8260期   作者:□唐红生

一进入腊月,春节似乎就加快脚步走来。此时,农村老家已忙碌起来,杀年猪、蒸包子、磨豆腐、掸尘……年味愈来愈浓。

记忆中,儿时除了盼着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外,还有年画。那时供销社其实是杂货店,不是每个大队都有,只有靠近公路旁的才设点。平时,我把牙膏皮、鸡肫皮、塑料废品等收集起来,舍不得换糖吃,而是攒着用来卖钱。

一放寒假,我便和村里几个小伙伴去附近的供销社买年画。刚走近围墙,一股浓郁的酱油味或醋味飘来。进得门来,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年画,连头顶上也拉了好几道铁丝,上面挂着画,并有编号,让人目不暇接。年画飘逸着纸墨香味,买画的人摩肩接踵。我仰起头一张张看,脖子抬酸了,眼也挑花了。小伙伴也帮我选,我把大家都认为好的几幅画编号记下,由于攒的钱不多,算下来只能买两幅。一幅是《连年有余》,一个胖嘟嘟的男娃身穿红肚兜,抱住一条大红鲤鱼,一双大眼睛正盯着我们看呢。他身旁还有莲花、莲子等图案,既十分喜庆,又寓意富裕。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每年能有结余,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另一幅是《草原英雄小姐妹》,一来因为课本上刚学过,被她们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二来由于一张画中有八张图,每张图下面有文字说明,觉得划算。

回家路上,我们把卷起来的年画当作望远镜,轮流从中间的圆孔四处远望,仿佛看到了远处的景致,看到了新年的美好。

我家原先的土坯草房,已记不起来了。翻建成瓦房后清楚记得,外墙是乱石砌成,室内的隔断墙仍是土坯。贴年画前几天须掸尘,父亲找一根竹竿,一头绑上细竹枝,头戴草帽,将房顶、屋梁、墙壁的蜘蛛网和灰尘扫干净,贴过旧年画的地方也得掸几下。如墙上有漏过水的痕迹和破损的地方,还要用石灰水刷白。如此一来,屋内便豁然亮堂起来。

张贴年画那天,首先要调制好糨糊。母亲勤俭持家,从不浪费。因为需要的糨糊不多,她抓一把面粉放进舀水的铁勺子里,用水搅匀后,再生起一堆小火上慢慢熬。待熬好的糨糊冷却,父亲便开始贴年画了。我们兄妹几人帮着搬凳子,看画是否端正,其乐融融。年画贴好后,屋内洋溢出吉祥喜庆气氛,氤氲着浓浓年味。

我和小伙伴挨户看年画。每家的画都不尽相同,内容广泛,五颜六色。有伟人的、有戏剧的、有风光的……那时我们看不出什么涵义,主要比谁家年画多,画多的小伙伴会露出得意神情。我家除了中堂,其实就一面墙好贴画,所以比不过人家。

我进城工作后,家中的房屋也新建成两层小楼,年画每年由我从城里买。当时只有新华书店有年画,后来每当临近春节,地摊上随处可见,渲染着节日气氛。至于贴年画,也改用图钉,省事多了。有一年,年画中增加了年历画,我买了两张,父母很是喜欢,以至于每年这时都提醒我,不要忘了买年历画,说那种实用。中堂则改用带镜框的画,一劳永逸。几年前,村庄被拆迁,父母住进了套房,挂历代替了年历画,我自己画的国画代替了买的画。我常想,我现在爱好国画,或许与当年喜欢年画有关。

年画见证了我家房屋几次新建,也见证了越来越美好的生活。如今,贴年画的习俗渐淡,但年画的过往镌刻心扉,从未淡去。每每想起,总泛起缕缕乡愁;又如春风扑面,倍感温馨!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