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县城往西北两公里,有山绵延起伏,宛如游龙,史 称“ 龙 山 ”。 龙山,北依四面尖,西临长河,山势绵亘浑厚,蜿蜒磅礴,势若游龙,龙头俯临深潭,整座大山就像一条俯首吸水的龙。历代官府把龙山看作是太湖的图腾,佛教高僧争龙山为宗派圣地。
《太湖县志》记载:“龙山为湖邑主山,下有龙湫,深不可测,际夜波光岚气相为摩荡,石上每宿留雨痕,为熙湖八景之一。山腰有古刹,其巅有希欧亭,平揖诸峰,俯临众水,四境皆可瞩望。下山数十步为龙宫,岁旱祷雨辄 有 应 。 迤 北 有岩,下瞰龙潭,缘岩多苦竹,邑人建观音阁其上,题曰小普陀。其岩麓有钓台,围以石栏,峭壁千尺,仰望可落帽。下有巨石浮水,多刻名人诗,字半剥落不可读。然山势绵亘深厚,石骨玲珑,文峰耸峙,墨浪潆洄,洵为一邑巨观。”
龙山下有突兀的“千尺之崖”,崖上有庙“龙山宫”,那便是龙头。“千尺之崖”两侧,各有一座一丈余高的小山峰,像龙的两只角。庙的下面有两个对称的大洞,为龙的双眼。龙的两眼之间有一巨石突出,便是龙鼻。下有一天然长石,一直伸到龙潭中央,活像一条卧于深山的龙伸出长长的龙须。
龙头、龙颈及龙身上,布满各种峭崖怪石,青嶂峭壁上刻满了自宋代起、特别是明清许多文人的题诗:明代吕赞公有赞龙山诗句:“好鸟嘤嘤知节候,奇花簇簇照人颜。数声牧笛青山外,一叶渔舟碧水间。”
清代状元赵文楷岁试刚罢,正值重阳节,结伴龙山希欧亭会饮,曾作五律一首:“醉把茱萸盏,黄花插满头。龙归一潭净,日落万山秋。急管惊栖鹘,长歌和饭牛。未知今日事,能续古人不?”
龙山旧有宋进士向荣墓及宋进士黄忱之岳母顾夫人墓。向荣为邑人,博通经史,饱有学问,曾在龙山结茅隐居,九十而卒,葬于山上。墓于万历年间被山水冲毁,现仅存墓碑,碑有志。
龙山最有名的还是清顺治间邑令李世洽侧室王昙云之墓。王昙云红颜早逝,李世洽忍痛将之葬入龙山之麓。且于墓冢四周,广植桃树,并题墓门云:“云寄无端,偶为山川留玉佩;春归何处,可堪风雨问桃花。”后又在墓旁建有智果庵,供奉昙云小像,并在昙云埋香处置庵田30余亩,永为香火之资。赵文楷之子赵畇曾于庵中读书,见香冢依然,桃花又开,挥毫撰联云:“青冢依然,何处问美人香草;红尘不到,此间有流水桃花。”
明代以来,龙山的建筑不断增加,一座座古朴优雅的亭台楼阁和精雕细刻的石栏拱门,曾与龙山山崖的“童子拜观音”“鹅公抱石”“海螺石”“穿廊石”等怪石和茂林修竹交相辉映,把龙山装点得如花似锦。
龙山像一条卧龙,守卫着花亭湖的大门。由于它是县城附近第一高山,登临山顶,极目远眺,旷野平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心情舒爽。
明朝正德年间,知县杨浩曾在龙山建“湖山一览亭”。现山崖上还留有“湖山一柱”的石刻。据说当年龙山夜雨就由此山崖形成。明朝知县翁溥在嘉靖十年于龙山建“观风亭”,并写下亭记:“观风亭可以观政也。是故善观民者,观诸我;善观我者,观诸民。盖民风也,我风之自也。知风之自而理道得矣。”明朝永乐年间,县令吴炬曾在龙山建有“览秀亭”,当时县学邓宗经有诗赞曰:“风入松杉万壑暝,浮云扶客上孤亭。天连一水无边白,雨接群山不断青。溪叟舣舟摩石刻,野人携酒访岩扃。峰峦献秀凭栏外,尽日双眸彻紫冥。”
最早的观音阁,只有龙王殿,殿的大门上,曾有一副楹联:“出家修行,何必远求圣经;诚意向善,此处即是名山。”龙王殿的北面,是龙山义渡的旧址。龙王殿的走廊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回廊伸出悬崖,悬在水面之上,蔚为奇观。因为滚水坝拦水,上游的河水到了这里形成了宽阔的河湾。在柳树下,靠近山崖的地方,有一奇怪的石洞,相传就是龙宫洞,又叫“龙潭”。相传,龙潭深不可测,有当地人曾潜到三丈深处,还远未到底。水底寒气彻骨,大旱之年,潭水也不干涸。龙潭在龙山下,川流逆折,为众水汇,相传为龙宫。
《县志》还记载了关于明朝知县罗汝芳的一个传说:“知县罗汝芳任县令时,深爱县民,尝游龙山下,临深潭,有双鲤跃出,扬鳍呿沫,如献舞之状,取之,各系以金环,纵之深处。后汝芳每至,双鱼辄浮出,若知感者。古人谓信及豚鱼,然则侯之遗爱深远矣!”
纵观龙山,有自然景观、有人文景观,有传说、有历史、有遗址、有文化,是一块宝地、福地,更是一座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