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2-2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无为年味中的美食

    摘要:在辞旧迎新、万家团圆的年味里,少不了一碗人间烟火味。远方游子的归心似箭,都寄托在家乡的美食里。我的家乡无为的年夜饭,不仅有无为板鸭,还有不少“舌尖上的美味”。无为板鸭始创于清代,以色泽金黄,油而不腻,

  • 雨水有味尽清欢

    摘要:元人吴澄所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其“三候”在《逸周书》中则表述为:一候水獭祭鱼,二候鸿雁来,

  • 五子迎春

    摘要:

  • 懂得复盘的人,“运气”不会差

    摘要:去年,我所在的学校招录了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小姑娘。开学时,和我同一个年级组;熟悉之后,同事就问她,七八个人争一个岗位,你这刚毕业的小姑娘就拔得了头筹,实在好厉害。话音还未落地,小姑娘就赶忙澄清:哪是厉害

  • 龙年话龙山

    摘要:太湖县城往西北两公里,有山绵延起伏,宛如游龙,史称“龙山”。龙山,北依四面尖,西临长河,山势绵亘浑厚,蜿蜒磅礴,势若游龙,龙头俯临深潭,整座大山就像一条俯首吸水的龙。历代官府把龙山看作是太湖的图腾,佛

  • 元宵,泊在扁食里的年

    摘要:月盈则亏,水满则溢。除夕是年团圆的起笔,龙飞凤舞;元宵则是年转身的收笔,鸾飘凤泊。时间如白驹过隙,不只是年,天时和人事都挥手自兹去,眉眼里都是萧萧班马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元宵节那圆圆一盘,自然

放大 缩小 默认

雨水有味尽清欢

   期次:第8274期   作者:□钱续坤

元人吴澄所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其“三候”在《逸周书》中则表述为:一候水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从此,大地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不仅万千花朵竞相争奇斗艳,还有各种野草不甘寂寞地钻了出来,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整个大地装扮得翠绿葱茏。而在向来重视本草的中国,很多野草被无数“神农”津津有味地进行尝试,成为餐桌之上与碗碟之中的“野菜”。

到底有哪些野菜能够成为国人的“清欢”?且看文人墨客的诗性表达。首推苏轼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晓景》)中的“蒌蒿”与“芦芽”。蒌蒿又叫泥蒿,主要出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绿茎绿叶,清新淡雅,嫩得能掐出水来,有一股自然的蒿草清香。东坡先生对此物非常偏爱,曾在多首诗中对其有过描述:“久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岐亭五首,并叙其一》),“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过土山寨》)。至于“芦芽”,就是芦苇的嫩根,它白嫩多汁有点甜,也许在古人看来,这就是一道纯天然的餐后甜品。

中国自古就有采集野生荠菜食用的习惯,《诗经·邶风·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说明早在公元前就有采集野生荠菜食用的记载。白居易的荠菜,长在官舍里:“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早春》)。而辛弃疾的荠菜,长在小溪旁:“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荠菜也是“吃货”苏轼所钟爱的,盛赞其为“天然之珍,虽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并在贬官外放时,他还用荠菜、黄豆和粳米一起煮粥,称为“东坡羹”,夸它“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同时留有诗云:“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春菜》),等等。“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其实,这并不是说雨水节气的野菜寡淡无味,相反,很多野菜是用它们特殊的气味来吸引人类。譬如,产于长江下游一带的水芹,特殊的香气让它成为各种春卷食材中的“卷王”,熊禾留有诗云“胡为此不采,却采泮水芹”(《寄赵菊东山长三首》);香椿头也凭借浓烈的香气,成为价格不菲的珍馐,鹿国栋为此吟道:“才露青芽三两寸,便成食客美餐尝”(《香椿》);野葱的地下鳞茎虽然只有花生米那么大,却有着特别浓烈的香气,有诗为此赞曰:“野葱郁郁如苔蒜,鸭脚苍苍似锦麟”……然而香气界的顶流,则数杜甫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赠卫八处士》);曹雪芹更是将其推到极致:“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最美人间烟火气,人间至味是清欢。在这煦暖的春日里,且让我们去采撷野菜,来品尝这天地之间的至味,这物我两忘的原味……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