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3-1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又是一年香椿香

    摘要:没有一个季节比春天更令人期待。在春雨的滋润下,万物生机盎然,春笋、菜苗破土而出,香椿树冒出水灵的嫩芽。漫长冬季过后,开始期待春天的第一口鲜香。春日的舌尖之旅,从一口醇香爽口的香椿开始。记得小时候,田间

  • 致敬春草

    摘要:行走在烟雨江南,一出门,目之所及即是劲长的芳草。一棵,两棵,三棵……一种,两种,三种……视野之内全是大片大片的青草,用“绿地毯”来形容,那是太“小瞧”它们了——地毯哪有这么大!在村庄的老屋里,我常常看

  • 花香满枝头

    摘要:

  • 暮云春树约他年

    摘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每当踏上故乡村外的那条路,心中定会生出一股自豪感。谁能想到,我们少年时代亲手栽下的树苗已绿树成荫了呢?记得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学校每年春天都会组织我们植树。全校师生按年级和

  • 古人打假有妙招

    摘要: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而我国古代在打击市场制假售假行为上,也有一些妙招。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造假现象的存在及其危害,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

  • 客饮杏花村

    摘要:“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在池州杏花村游春遇雨,写下流传千古的《清明》。但他却不知潜山市塔畈乡的杏花村,不免是一件遗憾的事儿。塔畈乡杏花村境内,彭家河如银龙穿境而过,阳光下波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打假有妙招

   期次:第8287期   作者:□钱续坤

每 年 的 3 月 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 1983年确定。而我国古代在打击市场制假售假行为上,也有一些妙招。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造假现象的存在及其危害,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 这 方 面 的 记 载 ,《礼记·王制》云:“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意思是说,没有成熟的粮食和果蔬,没有完全生长的木材,没有清除杂质的禽兽鱼鳖等,都不能拿 到 市 场 上 去 卖 。如果产品的质量、数量、品质、颜色不达标,那也不能在市场上出售,“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粗精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战国时期魏国李悝主持制定的《法经》,是我国最早关于打假的法律,其中《五杂法》规定了经营药材的人不得售假,要按医生所开的处方配药卖药,如果胆敢冒犯,一经发现将会受到笞刑处罚,造成人员伤亡的要被流放。此后的各朝各代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律法,惩罚方式更是五花八门。

唐朝时经济出现繁荣局面,商品也日趋丰富。朝廷在健全完善相关制度的同时,还为消费者制定了一些人性化的规定,如今人们可以享受到的“无理由退换货”制度,在唐朝就出现了。据《唐律疏议》记载,消费者买到商品后,如果在三天内出现问题,可以找商家进行无条件退货。不过退货时,须有公证人进行验看,确认存在质量问题的方可退货;如果商户不给退货,消费者便可报官,由官府出面调停退货,并对卖家处以“笞四十”的刑罚。此外,唐朝还设立了商家“年检”制度,其《关市令》规定,每年商户都要带上所用的度量器具到衙门核验,合格者可领“合格证”;如果在交易中使用了不合格的器具,将会受到“杖七十”的处罚。

宋朝的商品经济更加繁荣,这在《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中都有所反映。与之对应,制假售假现象也更为普遍。对此,朝廷除了像唐朝一样严厉打击毒假食品、药品之外,还让商人们根据经营类型组成“行会”,从事商业和服务业的商户必须登记入会,接受行会的监管;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负责人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消费者如果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可以到行会进行投诉,作用类似于现在的行业协会。《都城纪胜·诸行》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医克择之差,占则与市肆当行同也。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

在防伪技术上,古人也有妙招。为防止制造假药冒充官药出售,宋朝负责制药的惠民局与和剂局各自刻有“药局印记”和“和剂局记”四个字的大印。皇帝也曾下诏,若有人制造假药,伪造处方和官印,当依“伪造条例”法办。民间打假也是各出妙招。湖州地区一家李姓铸镜作坊,在自家所产镜子背面刻有“假充李镜真乃猪狗”字样。宋朝公案传奇《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制鞋匠任一郎,在其制作的鞋内侧藏上一布条,上面写着制作时间和编号,与店里的“坐簿”记录一一对应,消费者来店里一查,便知鞋子的真伪。

古语有云:“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商家要在恪守道德底线的同时,切实做好产品和服务,才能树立良好的信誉,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