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6-1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蓄力小课堂助企添干劲

    摘要:近日,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嘉兴仓(以下称“菜鸟嘉兴仓”)的一线职工已经开始为“618”第一波大促快递高峰期做准备。菜鸟嘉兴仓将“守好红色根脉·班前十分钟活动”与特殊时期努力目标相结合,制订学习计划,让

  • 江苏宿迁宿豫“爱心工社”精准服务困难职工

    摘要:近日,在宿迁市宿豫区困难职工叶花(化名)家中,“爱心工社”志愿者们为他送上精美的生日蛋糕和祝福,勉励他身残志坚、克服困难,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为解决全区建档困难职工家庭在日常

  • 常州:劳模工匠助企业解决41项技术难题

    摘要:近日,在常州天宁区总工会的对接安排下,全国劳动模范、江苏大工匠、常州市劳模工匠服务队队员、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电焊工、高级技师张忠走进江苏星星干燥设备有限公司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服务活动。在企业生

  • 上海奉贤区奉浦街道关爱外卖骑手“医食住行”

    摘要:近日,在上海市奉贤区奉浦街道国顺路党群服务站,外卖骑手们聚在一起,参加“骑乐融融HUI友节”。奉浦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总工会、管理办、环安队、奉浦市场所、电信奉浦支局整合资源,在“医食住行”四大方面推出

  • 为技能“充电”让就业“来电”

    摘要:“大家注意看,腕部用力,手要放松,顺时针画圆,注意观察婴儿的面部表情……”近日,在金华市工匠学院举办的育婴师培训班上,培训老师对婴幼儿日常护理实操技巧进行情景模拟,对婴幼儿日常护理、早期教育等理论知识

  • 让城市建设者都“看得见”“用得上”

    摘要:“就算是工地上,也能理发、体检、看电影,和在家没啥两样,我们从心底里觉得,自己在上海工作被重视、被尊重。如今,工间休息室也建成了,还是五颜六色的,给我们奋斗的日子又添了色彩!”日前,在上海建工集团工间

  • “林玲创新工作室”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摘要:在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有一个声名在外的创新工作室——“林玲创新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以弘扬工匠技能经验知识传承和高技能人才引领精神为己任,致力于港口产业工人赋能成长,在4年时间内,不仅对近万名职工进行专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玲创新工作室”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期次:第8350期   

在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有一个声名在外的创新工作室——“林玲创新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以弘扬工匠技能经验知识传承和高技能人才引领精神为己任,致力于港口产业工人赋能成长,在4年时间内,不仅对近万名职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而且培养出内训师100余名,优秀内训师20余名,打造 50 余门精品课程,取得 300 多个知识产权,被誉为港口职工成长的“大课堂”、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成果转化的“中转站”。

“林玲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5月,以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林玲为领衔人,现有成员 11 名,其中高级技师 2人、中级职称4人、助理工程师2人(具有高级培训师资质4人)。目前工作室以集团培训中心为主基地、新海湾码头有限公司为副基地,设有固定活动场所,配备电脑、网络连接、视频会议系统等现代化的培训设备,实现在线学习、远程培训以及课程开发等诸多功能。近年来,工作室发挥巾帼标兵和高技能人才在推进集团改革创新、稳中求进、提质增效,谋求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培育造就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港口职工成长的“大课堂”

“林玲创新工作室”借助内训平台和互联网平台传播推广港口人的经验和知识,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在新时期的价值创造力。2020 年起,在集团工程技术部指导下,工作室开展课程开发与评审活动,将集团工程技术的经验和知识开发成可传承的课程;2022 年,为了进一步推进港口劳模工匠技术技能的传承,工作室对接集团工会、安全环保部等相关部门,全面开启“跟着大师去上班”及港口安全课程开发工作模式,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推动和打造集团“立体式”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快集团经验和知识的整合和萃取速度。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组织开展试讲 140 余次,练就百余名内训师;团队成员每开发一门课程,人均义务奉献时间超200小时,课程开发过程中投入的人力每门课达50人以上;近3年共培训集团各工种岗位职工近万人,线下授课达200余场。为了进一步扩大内训师自主开发课程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工作室在西瓜视频注册“悟空大师讲堂”,在抖音上注册“悟空讲堂”,上传拥有知识产权的视频课程近 400个。目前,展现量已近百万次。

技术创新的“孵化器”

为了发挥“五一巾帼标兵”的品牌效应和引领带头作用,“林玲创新工作室”以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征集、课程评审、课程优化、正式授课、后期制作”课程开发“五步工作法”的应用为抓手,训练内训师开发潜能,按需施教、因材施教,从培训需求的角度规划课程教学体系,快速推进集团课程开发的力度和广度。通过现场互动和实训学习的方式,迅速提升学员的实战技能,将培养内训人才和接力传承技能充分融合。近两年,应用此工作法已评审机电类课程22门,正式完成线下授课、后期制作,线上传播课程近百门。工作室以“4+N”内训师成长培训体系为品牌,逐步实现内训师“技术、技能、技巧”的实力提升和角色转变,以及“解惑—授业—传道”的境界升华,为打造更多更好的精品课程夯实基础。

成果转化的“中转站”

“林玲创新工作室”积聚集团优秀内训师,重点开展集团各层级在本职岗位有突出贡献人员的经验、技术、技能、知识的萃取,将各类劳模、标兵、优秀人才、优秀项目、优秀团队的经验和知识萃取提炼成可广泛推广复制的知识体系。他们实施“十个一”工程,包括:组织 1 次“线知识”课题、课程征集活动;组织1次“线知识”课程评审活动;开展1次课程开发“五步工作法”培训活动;开展 1 次港口全领域的“点知识”微视频课程的征集、评审、萃取、优化工作;完成10 门以上“线知识”课程开发工作;完成 100 个“点知识”微视频课程的知识产权申报工作;完成1个系列的“课‘橙’来敲门”培训活动;开展 1 系列内训师必修技能培训活动;完成1批以劳模、标兵、优秀人才、优秀项目、优秀团队为代表的“悟空大师直播”课程开发并直播;参加 1 次省级或国家级的课程开发及培训项目大赛。(江苏工人报通讯员 惠叶 特约记者 刘毅)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