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6-2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江边觅渡

    摘要:那日所住的民宿离江边不远,想着能在梦里枕着江涛入眠,很是诗意。可是不要说江涛,就连梦也没有,睡得太沉太实,一大早就醒了。起床去江边散步。天空蒙蒙亮,街上静悄悄,空气湿漉漉,似乎被水汽笼罩。应该是这样的

  • 采菱向野塘

    摘要:记忆中的那片野塘,每到夏日,总是铺满了翠绿色的菱叶,那里有我采菱角的美好回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满池的菱叶与荷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夏日画卷。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再次回到

  • 锅的变迁

    摘要:幼时,家里住的房子是没有厨房和客厅之分的,四十平方米的房子被分隔得像鸽子笼一般。进门就是灶台,灶台不远处是方桌和吊式碗柜,碗柜下放一些坛坛罐罐供腌菜之用。住房面积小,灶台砌得也小巧,一口大锅、一口小锅

  • 夏夜乡情

    摘要:仲夏时节,又回到了久违的故乡。白天,徜徉在十里故园,心情爽朗。夜晚,住在故乡灯火通明的小洋楼里,不由得想起儿时家乡的夏夜来。小时候,我们一家五口住在两间砖房里,房前有一口池塘。每到夏夜,三三两两的农人

  • 悠然见南山

    摘要:夏日,阳光热烈的本性显露,尤其正午,在省级余嘴和美乡村示范点临水的廊亭避暑却是极好的。如有三五好友,呷着茶,或是在长椅上眯着眼睛小憩,又是一番享受。这不,前不久有一群对文字、对乡土怀着炙热情意的人,在

  • 摘要:夏荷亭亭

放大 缩小 默认

悠然见南山

   期次:第8354期   作者:□张玲

夏日,阳光热烈的本性显露,尤其正午,在省级余嘴和美乡村示范点临水的廊亭避暑却是极好的。如有三五好友,呷着茶,或是在长椅上眯着眼睛小憩,又是一番享受。这不,前不久有一群对文字、对乡土怀着炙热情意的人,在这长廊下雅集,说着这村的前世今生,说着这村的山水情缘,说着这方水土养育的一些人。

省级余嘴和美乡村示范点在南山村。南山村因境内的南山而得名,位于怀宁县马庙镇最南端,与我们潜山的青楼 乡(现 在 的 余 井镇)进士村只有十余里路。余井镇的塘岭村是我母亲出生的地方,我在那里留下了许多童年回忆,至今仍有亲友在那块土地上劳作生息。坐在这长廊间,顺着友人指着的方向,我似乎看到外婆家的老隔湖与湖边的大树,只是曾经翘首等待我的外公早已离开了我们。

红尘有恋,比如家乡山水,还有这南山村葱茏的草木,粼波微起的池塘,以及丁书记讲述的故事。丁书记是个文化人,黝黑的肤色掩盖了书生气,倒像个庄稼汉子,只是一双眸子炯炯有神。

到南山村,丁书记当然是我们的向导。乡村大舞台、健身园区、林荫小路、荷塘……天气炎热,我们不敢在烈日下留恋这份美好,可乡村大舞台上的一幅江南水乡风景画缠住我的脚步,一顷绿意,丝丝阴凉,注入眼中,渗入心底。丁书记说:“这是我画的,我不是画家,但喜欢画画,每天晚上都要画一个小时。”再看,那绿更浓了,水更清了,夏更盛了。

这南山村出人才,丁书记细数着这里的历史名人。丁荣,1487 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第三甲第九十三名,义门丁氏科举进士第一人;丁田树,1751 年(乾隆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四川大主考,山东道、河南道、京畿道监察御史……说了往昔,也说现在。我提起一位文学前辈丁伯刚,丁书记说丁伯刚就是南山村人,过两个田畈就到他家,他小说写得好,现在定居九江。果然是我认识的那位前辈,他曾送过我小说和散文集。

南山村有光明水库,水面宽阔,静幽清凉,岸边杨柳扶风,夏花点点,风景宜人。有村民告诉我,这水库过去叫“老白楼水库”,虽不知这名字的由来,却觉得亲切,或许曾有一栋白色楼房立在水边,又或许是一栋想象中的白色楼宇,浮在大家的心上。

好山好水宜居,听说马庙的孙家城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环形石器、鼎足、陶片等文物,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主。岁月的烟火袅袅,人们世世代代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幸福生活。走进南山村的传拓民俗艺术馆,馆内挂满了拓好的匾额,其中不乏《兰亭集序》等经典之作。这一民俗艺术馆不仅传承了古老的传拓技艺,也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日,我特意从南山村赶到孙家城遗址,只见阳光明媚,溪水潺潺,树木参天。来去数里,脚步却已丈量千载。岁月无声,回音渺渺,却在心里轰鸣,振聋发聩。我站在桐怀潜三地交界的大沙河边回眸,汤汤流水已洗尽铅华,携万千日月流入世人的眼睛,融在时光的洪流里,而南山依旧葱茏。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