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家里住的房子是没有厨房和客厅之分的,四十平方米的房子被分隔得像鸽子笼一般。进门就是灶台,灶台不远处是方桌和吊式碗柜,碗柜下放一些坛坛罐罐供腌菜之用。住房面积小,灶台砌得也小巧,一口大锅、一口小锅并排放着,两锅之间的小地方还塞进了一口一尺多深的小吊锅。这就是家里煮饭、炒菜、烧水的三口锅。
记得幼时的锅都是铁质的,不经烧,容易坏,于是就有了一种与锅有关的职业——补锅匠。铁锅使用一段时间后,与火接触的那边会结出一层厚厚的锅灰,影响热量传递。父亲隔三岔五便把锅从灶膛上取下来,反扣到地上,用小铲子把锅灰铲下来。有时铲着铲着就发现了一个小洞,如果不大的话,父亲就会将猪肝捣碎,涂抹在洞口及周边用来救急,也能保个十天半月的;如果洞口较大,就得请补锅匠来修理了。补锅匠有走村串户的,也有在镇上开店经营的,开店的大多从事补锅、箍桶、修理水壶等多种经营,会把需要补的锅收集起来一起修理。串户的就不一样了,随时随地可以补。他们放下挑子,把锅坏了的地方用小锤子轻轻地敲,直至不再掉焚化的铁片;然后生起小炉子,取出一个特制的小舀子,放置几块铁片进去,拉拽风箱;等铁融化成液态,一只手拿着一块湿抹布在锅的反面堵住洞口,另一只手拿着舀子,将铁水向洞口倒去;铁水迅速凝固,与锅周边的铁紧紧连接在一起,再抓一把黄泥涂在锅底,最后用抹布擦去泥土,锅就补好了。要是遇到铁锅损坏面积较大,补锅匠就会用薄薄的小木片贴在锅的反面,反复操作,使洞口越来越小,最终将坏的地方补好。
20 世纪 80 年代,家乡兴起了一种倒铝锅,用来煮饭、蒸菜,结实耐用。最早的倒铝锅很厚很笨重,后来经过工艺改良,倒铝锅薄了、轻巧了,十分好用。那时的倒铝锅都是民间手艺人做出来的,米饭在里面煮得时间长也不会糊,而且容易结出香脆可口的锅巴。尤其是放几块咸鸭在米饭上,结出的锅巴光亮亮、油腻腻的,更加香脆。到了 90 年代,人们发现倒铝锅虽然好用,但是铝严重超标,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于是没过几年,倒铝锅就销声匿迹了。
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能源的来源不再是秸秆、木柴、煤炭,而是液化气、燃气和电等。住房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为人们服务了几千年的土灶台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占地面积小的液化气和燃气灶。锅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老式铁锅一统天下,先是各式电饭锅、高压锅走进普通百姓家,灶上使用的是含铝、铁、铜等各种材质的炒菜锅,做工考究,小巧玲珑,不上锈不粘锅,深得人们的喜爱。
如今,经过不断创新升级后,各种型号、材质的平底锅、炒锅、煲汤锅、电火锅等走进千家万户,它们各司其职,在厨房里大显身手,给人们带来了美味珍馐,让家家户户的生活质量得到了飞跃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