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6-2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江边觅渡

    摘要:那日所住的民宿离江边不远,想着能在梦里枕着江涛入眠,很是诗意。可是不要说江涛,就连梦也没有,睡得太沉太实,一大早就醒了。起床去江边散步。天空蒙蒙亮,街上静悄悄,空气湿漉漉,似乎被水汽笼罩。应该是这样的

  • 采菱向野塘

    摘要:记忆中的那片野塘,每到夏日,总是铺满了翠绿色的菱叶,那里有我采菱角的美好回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满池的菱叶与荷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夏日画卷。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再次回到

  • 锅的变迁

    摘要:幼时,家里住的房子是没有厨房和客厅之分的,四十平方米的房子被分隔得像鸽子笼一般。进门就是灶台,灶台不远处是方桌和吊式碗柜,碗柜下放一些坛坛罐罐供腌菜之用。住房面积小,灶台砌得也小巧,一口大锅、一口小锅

  • 夏夜乡情

    摘要:仲夏时节,又回到了久违的故乡。白天,徜徉在十里故园,心情爽朗。夜晚,住在故乡灯火通明的小洋楼里,不由得想起儿时家乡的夏夜来。小时候,我们一家五口住在两间砖房里,房前有一口池塘。每到夏夜,三三两两的农人

  • 悠然见南山

    摘要:夏日,阳光热烈的本性显露,尤其正午,在省级余嘴和美乡村示范点临水的廊亭避暑却是极好的。如有三五好友,呷着茶,或是在长椅上眯着眼睛小憩,又是一番享受。这不,前不久有一群对文字、对乡土怀着炙热情意的人,在

  • 摘要:夏荷亭亭

放大 缩小 默认

锅的变迁

   期次:第8354期   作者:□查鸿林

幼时,家里住的房子是没有厨房和客厅之分的,四十平方米的房子被分隔得像鸽子笼一般。进门就是灶台,灶台不远处是方桌和吊式碗柜,碗柜下放一些坛坛罐罐供腌菜之用。住房面积小,灶台砌得也小巧,一口大锅、一口小锅并排放着,两锅之间的小地方还塞进了一口一尺多深的小吊锅。这就是家里煮饭、炒菜、烧水的三口锅。

记得幼时的锅都是铁质的,不经烧,容易坏,于是就有了一种与锅有关的职业——补锅匠。铁锅使用一段时间后,与火接触的那边会结出一层厚厚的锅灰,影响热量传递。父亲隔三岔五便把锅从灶膛上取下来,反扣到地上,用小铲子把锅灰铲下来。有时铲着铲着就发现了一个小洞,如果不大的话,父亲就会将猪肝捣碎,涂抹在洞口及周边用来救急,也能保个十天半月的;如果洞口较大,就得请补锅匠来修理了。补锅匠有走村串户的,也有在镇上开店经营的,开店的大多从事补锅、箍桶、修理水壶等多种经营,会把需要补的锅收集起来一起修理。串户的就不一样了,随时随地可以补。他们放下挑子,把锅坏了的地方用小锤子轻轻地敲,直至不再掉焚化的铁片;然后生起小炉子,取出一个特制的小舀子,放置几块铁片进去,拉拽风箱;等铁融化成液态,一只手拿着一块湿抹布在锅的反面堵住洞口,另一只手拿着舀子,将铁水向洞口倒去;铁水迅速凝固,与锅周边的铁紧紧连接在一起,再抓一把黄泥涂在锅底,最后用抹布擦去泥土,锅就补好了。要是遇到铁锅损坏面积较大,补锅匠就会用薄薄的小木片贴在锅的反面,反复操作,使洞口越来越小,最终将坏的地方补好。

20 世纪 80 年代,家乡兴起了一种倒铝锅,用来煮饭、蒸菜,结实耐用。最早的倒铝锅很厚很笨重,后来经过工艺改良,倒铝锅薄了、轻巧了,十分好用。那时的倒铝锅都是民间手艺人做出来的,米饭在里面煮得时间长也不会糊,而且容易结出香脆可口的锅巴。尤其是放几块咸鸭在米饭上,结出的锅巴光亮亮、油腻腻的,更加香脆。到了 90 年代,人们发现倒铝锅虽然好用,但是铝严重超标,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于是没过几年,倒铝锅就销声匿迹了。

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能源的来源不再是秸秆、木柴、煤炭,而是液化气、燃气和电等。住房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为人们服务了几千年的土灶台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占地面积小的液化气和燃气灶。锅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老式铁锅一统天下,先是各式电饭锅、高压锅走进普通百姓家,灶上使用的是含铝、铁、铜等各种材质的炒菜锅,做工考究,小巧玲珑,不上锈不粘锅,深得人们的喜爱。

如今,经过不断创新升级后,各种型号、材质的平底锅、炒锅、煲汤锅、电火锅等走进千家万户,它们各司其职,在厨房里大显身手,给人们带来了美味珍馐,让家家户户的生活质量得到了飞跃式提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