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7-0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一次难忘的培训经历

    摘要:工作近40个年头,参加了各类培训班。30年前,在宁夏吴忠市参加的全国自制教具骨干人员培训班,是一次记忆深刻的动脑动手加操作的实训班。1994年10月,我在乡镇教育办公室担任教研员。有一天,突然接到县教

  • 闲话“宽与窄”

    摘要:宽与窄,与舍与得、冷与暖、阴与阳、粗与细、大与小、内与外、左与右、上与下等类似,表面看起来是一对矛盾,是相悖的,但其中却蕴涵着极深的哲学意义,他们的实质却是辩证统一的。前不久,我去成都来到宽窄巷,与朋

  • 诗意氤氲的天门山

    摘要:不到天门山,不知什么叫风景;不到天门山,不知什么叫诗意。千百年来,蜿蜒回旋的江水日夜奔腾向东流去,却因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的吟唱而声名鹊起。从此,这座名山与这位诗仙一起,成就了一段诗坛上罕有的千古绝唱。“

  • 欢庆

    摘要:

  • 大山深处的调解员

    摘要:因工作关系,我认识了安徽青阳县酉华乡的“金牌调解员”施世庆。青阳县酉华乡,这里山脉纵横,道路崎岖,交通闭塞,与泾县云岭一脉相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泾(县)、青(阳)、南(陵)游击队根据地,是皖南

  • 隋堤烟柳照古今

    摘要:6月22日,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其中安徽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两个申遗点仿佛两颗“明珠”点缀其中。柳孜又名柳

放大 缩小 默认

隋堤烟柳照古今

   期次:第8361期   作者:□尹贵龙

6 月 22 日,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 46 个世界遗产项目。其中安徽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两个申遗点仿佛两颗“明珠”点缀其中。

柳孜又名柳子,古称柳江口,曾为巨镇。隋朝时,通济渠凿通后,受益于漕运、水陆交通的便利,当地居民纷纷迁居运河两岸,柳孜也因此发展成为通济渠沿线知名的城镇。柳孜既是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同时又是战略要地。通济渠从柳孜穿越而过,水路畅通后,柳孜开始繁华起来。后因战乱频繁、洪灾泛滥,加之疏于管理,通济渠泥沙沉积,水流不再畅通,来往船只,商贾旅客渐渐消失,曾经繁华一时的柳孜逐渐衰败,其遗迹也尘封在历史的厚土之中。汴水西来、隋堤烟柳、晨钟暮鼓、虹桥明月……如今,站在柳孜运河遗址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前,仿佛依然可以看见那流转千年、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

运河汤汤,水道悠长。在安徽宿州泗县,有一段长达28.1公里、依然保持着原始历史风貌的水道,这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段现存最完整的一段“活运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通济渠连接起了黄河与淮河,写下了中国水利史上浓重的一笔,留下很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条被当地人视为母亲河的大运河,承载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近年来,当地立足发展运河产业,延续运河文脉,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推动古老运河与地方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历经沧海桑田,古河道依然保持当年风貌,悠悠清波处,仍翻涌着运河人家的故事。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纵横南北、连贯东西,大运河犹如一条光彩夺目的中华文明链,串联起璀璨的多元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时间记忆和文化基因,坚定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好地构筑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近年来,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文件的相继颁布,对大运河文化的挖掘、保护和阐释工作逐步展开。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扬州)、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洛阳)等文化展馆逐步建成开放,运河文化的知名度不断扩大。沿河而行,随意走进任何一座运河博物馆,随手推开博物馆的任何一扇窗,流淌千年的“诗和远方”,就会鲜活地向我们流淌过来。

从古至今,运河边从不缺行走的人。淌不尽的运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运河人家,祖祖辈辈栖居岸边的人们,亦对运河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申遗十年看运河”大型融媒体宣传活动、“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等相继启动。以互联网赋能大运河文化传播,推动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让千年水脉流向未来、走向世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广泛抵达大众,可谓恰逢其时。

十年精彩蝶变,大运河脉动着更加磅礴的生机与活力,在时代新风的吹拂下奔涌出新的文化浪潮。站在运河边,回望 2500 年,大运河之于我们,不仅是“回忆”也是现实,不仅是现在更是将来。悠悠运河,用水的包容,为我们提供深厚滋养;用水的奔涌,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屏息静听,才能体会到千年运河不变的奋进情怀。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