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 年秋天,经过一年的补习,我终于考上了大学。那天我正在农田里割稻,收到光华大伯从公社里带来的阜阳师范学院(现为阜阳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我高兴地把手中的镰刀猛地抛向空中,那镰刀像一只大鸟,在空中划出一道长长的弧线。
新生报到的日期是当年的 9 月 13 日。父亲带着我于 9 月 11 日就从江南过江,赶到了安庆市区的外公家,买好了第二天最早一班去合肥的汽车票,准备从合肥转乘火车到阜阳。
家里为我准备了一担行李。一头是一个古老的木头箱子,那曾是我奶奶的嫁妆,箱子里放着我的四季衣裳和日常用品;另一头是两床被子,一床是垫被,一床是盖被,还有一个饼干盒,里面装着奶奶特意为我准备的炒米和熟鸡蛋,用于路上充饥。9 月 12 日一大早,父亲带我来到安庆汽车站,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找到了我要乘坐的长途汽车。他爬上车顶,让我将箱子和被子递上去,放到了行李架上。7点半左右,汽车发车,我坐在车上,望着伫立在原地的父亲渐渐离我远去,心里无比不舍。这一年,我18岁。这一次,是我平生第一次远行。
汽车在砂石路面上颠簸着,缓缓前行,好在我是第一次出远门,对窗外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也不觉得枯燥。黄昏时分,我们终于到达了合肥汽车站。我下车舒展了一下坐僵了的身体,随后立即从车后爬上车顶,拿下了我的行李。我挑着行李边走边问合肥火车站在什么地方,我那蹩脚的普通话给我添了不少麻烦。好在火车站就在离汽车站不远的地方,我没费什么周折就找到了。来到售票窗口,凭着新生录取通知书,我买到了当天唯一一趟去阜阳的半价火车票,发车时间是晚上8点。
时间还很宽裕,我坐在火车站外的台阶上,望着川流不息的车辆和匆匆忙忙的行人,感到非常新奇。晚饭时分,肚子饿了,我抓起奶奶为我准备的炒米就吃,吃完炒米又吃鸡蛋,这是家的味道,真香!天渐渐黑了,火车站候车室内外灯火通明,天空上挂着一轮明晃晃的圆月,我突然想起来这天是农历八月十五。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我却在人地生疏的合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着天上的月亮,想着遥远的家乡,又想着即将到达的大学,心里既有思乡的惆怅,又有对未来的憧憬。
晚上8点,我终于上了火车,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坐火车,新奇的感觉超过了一切。火车到达阜阳站时已是次日凌晨一两点钟了,我挑着行李走下火车,见到热情接站的师哥师姐们,像是回到了家里一样。是的,这里是我的新家,是我新的生活扬帆起航的地方,在这里,我踏上了“直把他乡作故乡”的漫漫人生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