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八月,酷暑难耐。不免有人会问,在没有降温设备的古代,先人们又是如何应对“烧烤模式”的呢?其实,古人十分善于用大自然恩赐的一草一木来制作“消暑神器”,比如最常见的竹子。
古人消暑,扇为首宠。其起源较早,远在商代便有扇的雏形,但彼时仅为帝王出行遮阳挡沙之用。及至汉代,扇子始才发挥了送凉之用,并出现轻巧简便且形状各异的竹制扇,有方、圆、六角等多种。赵飞燕被汉成帝册封为皇后时,其妹送她的礼物中就有六种珍贵的扇子。而曾写下千古流芳的《两都赋》的史学家班固,还专门创作了一篇《竹扇赋》:“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竿纷实翼……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避暑致清凉。”足见竹扇之风靡。宋代以后,折扇渐兴,这是一种以竹木或象牙为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到了明清,制扇技艺更是炉火纯青,在传入欧洲后风靡世界。随着折扇的出现,文人雅士在这方小天地上寄情山水、抒发心志,扇子早已超出其本义而成为一种艺术品。
今人就寝喜以抱枕入怀,其实“抱枕”古既有之,只是材质是竹制的,仅用于夏日,名为“竹夫人”。作为古代的一种消暑用具,“竹夫人”又名“青奴”,最早见于唐朝,但那时它还被称作“竹夹膝”,诗人陆龟蒙有《竹夹膝》诗云:“截得筼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浙江宁海的十里红妆博物馆藏有两件“竹夫人”,是用打磨光滑的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内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远望之有点类似江南一带捉鱼的渔笼。其体积虽小却蕴含着“弄堂穿风”的原理,空气流通、竹篾生凉,抱着它睡觉想来也是很惬意的。难怪苏东坡会留下“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的诗篇。
烈日当空,很多人出行时便穿上了有隔汗功能的防晒衣。其实,古人早就发明了隔汗衣,一种叫“竹马甲”的竹衣堪称古人消暑“神器”。这种衣服通常选用观音竹为原料,由细小的竹管串编而成,看上去很是轻盈。在古代,需要穿“竹马甲”的一般为官吏、戏子、道士这几类特定人群,也只有他们,大汗淋漓时仍得额冠高束、袍服在身。我国逻辑学家金岳霖的父亲是晚清的一名知府,他老人家就有一件“竹马甲”:“用切成了一寸或半寸长的空心小竹,用丝线穿连成三角形或四方形的图案织起来的贴心小褂。穿上这样一件小褂当然等于不穿。可是在这样一件衣服上面可以穿上蓝的铁线纱袍,黑的铁线纱马褂,这两件衣服也都不会沾上汗水。”“竹马甲”最早出现的具体时间未考,但从存世的藏品可知,其最起码有着近400 年的历史。如今,在中国科举博物馆、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岳西县博物馆里分别珍藏着一件大体相同的竹衣马甲,无言地述说着一段段凝结着古人智慧的趣事。
对于国人而言,无论是“引望云山遥,销暑竹风清”的禅意,还是“龙吟细细、凤尾森森”之风雅,都不一而足地反映了竹子之于华夏文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在这酷暑时节,品味着一件件与消暑有关的竹制珍玩,内心早已是清凉无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