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一个初秋的早晨,我登上了去合肥的大巴。因景仰古代最著名清官包公的缘故,一到包公故里,便迫不及待地去拜谒包公祠。
包公祠位于包河公园内的“香花墩”上。据《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包孝肃青少年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另据碑文记述,包河小洲原有一古庙,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见小洲环境风景优雅,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洲名为“香花墩”。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御史杨瞻将“包公书院”易名为“包公祠”。据悉,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毁于战火,清光绪八年(1882 年)李鸿章筹白银 2800 两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并增添了东西两院。后屡有修葺,现已具规模。
包公祠前,有一条狭长的小河,名曰“包河”。据说,这条河是包公要求仁宗帝御赐的。皇帝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条小河?”包公答:“如果赐给田产、珍宝,子孙会游手好闲,贪图享受。赐给小河,则子孙可以种植捕捞,永世自食其力。”河很狭,长数十米,包氏子孙常年种植荷花,以莲藕收入及捕捞鱼虾为生。
包公祠正门的门楼,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就像宋代一户普通人家,平淡而朴实,只是门楣上“包孝肃公祠”五个金字,彰显着包公曾经的地位。“孝肃”二字,是宋仁宗赐给他的谥号,是对他生前美德的嘉奖。他是一个孝子,父母身体欠安,他一度弃官不做,在床前端水送药,极尽孝道。
踏进包公祠,只见苍松翠柏,碧草如茵,古朴幽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耸立在绿坪之中的一座高 3 米、长 5.5 米、宽0.49米的石照壁,照壁上镌刻着宋代曾巩的《孝肃包公传》,字体行如流水,笔法淋漓酣畅。照壁前后正中均绘有一叶青荷,青荷侧旁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喻意为出污泥而不染。
经过石照壁步入山门,有一条宽阔笔直的甬道直通祠前台阶。公祠为粉墙黛瓦四合院式古建筑,祠门两旁有一对石狮,两扇黑漆大门上镶有红底金字隶书对联,上联:忠贤将相;下联:道德名家。从大门而入,迎面便是庄严肃穆的包公享堂,正堂中间端坐着古铜色包公塑像。塑像高约八尺,一手执笏,一手握笔,浓眉长髯,神情端庄严肃,正气凛然;上悬“色正芒寒” 金字匾额,为李鸿章之兄李瀚章所题,两边配以颂联,上联曰: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下联曰: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享堂东间有碑刻“包孝肃遗像”,上悬“庐阳正气”金字匾额。碑石是黑色的,不由得想起戏曲脸谱包公的黑脸,这无疑是一种艺术象征,代表着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包青天”形象,令人肃然起敬,虔诚膜拜。西间中置龙头、虎头、狗头行刑铡三副,上悬“清风亮节”金字匾额,贪者观之,无不胆颤心寒!享堂内外楹柱上,书有众多名联佳对,其中两副最引人注目。一副为正门前楹联:正气慑王侯,铡恶锄奸传万世;遗风昭日月,蜀山淝水庆重光。另一副为堂外廊两侧抱柱联:凡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谒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
出享堂东行不远,有一座精巧别致的六角攒尖亭,名曰廉泉亭,亭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古井。井因亭生辉,亭由井得名。传说,为官不廉者饮此泉水即头痛。
过廉泉,拾级向上便是包拯的墓冢。墓园内“ 铁 面 贮 黄 泉 ,清 声 远播,墓侧常开三宝铡;赤心化紫气,明镜高悬,民间永念一青天”的楹联,寄托着人们对包公的崇敬和怀念。包拯病逝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 年)七月三日,追谥孝肃,对他生前美德予以嘉奖,并赠礼部尚书,奉诏陪葬于永定陵西北,次年归葬合肥故里。整个墓冢被石栏围护,青草离离,古柏森森。
向右绕过松杉掩映的甬道,便是“景行碑廊”,漫步其间,犹如徜徉在古色古香灿烂迷人的艺术殿堂,无论是书法碑刻,还是屏画浮雕,无不散发着幽幽的远古气息,透出一股廉洁直道的清风。尤其令人震慑和感动的是包拯留传下来的一首五律《书端州斋壁》,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 年)初入仕途时写的,其碑文:“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还有一方古碑,刻有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37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 14 字。家训明志,诗如其人,刚正之质,姜桂之性毕见。
走出包公祠,眼见香花墩一桥径渡,翠柳盈岸,春风拂面。并融入如潮人流,不时地回首,“书端州斋壁”“家训”二碑,仍在脑海中浮现,仿佛内心的尘埃与杂念也随之被洗涤。包公为官三十载,他疾恶如仇,除暴安良,铁面无私,维护正义,廉洁自守,清正为民,为世人所敬仰。尽管历史已翻过千年,但包公清廉直道的品德并没有过时,且伴随着爱廉尊廉守廉的新风,闪耀着永不褪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万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