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9-2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一半一半”天地宽

    摘要:到了秋分这一天,阳光直射于赤道之上,昼夜均等,黑白平分。这是光影的对称,又何尝不是生命的均衡?那段时间,妻子在上海一家医院住院。一天上午,一位60来岁的老先生走进病房,手里提着一个包,在靠近窗户的那张

  • 走进罍街

    摘要:这几年,合肥的发展真的很快,可以用日新月异,百花争春来形容。几年前,听一位朋友说,合肥有一条非常有名的街:罍街。她问我去没去过,我只能微笑着摇摇头。朋友说这么有名的街,你难道不想去看看?于是,罍街的名

  • 今夜月明人尽望

    摘要: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今夜,无论烟雨江南,还是秋风塞北,总有一轮月,在高天,在心间。她从远古走来,越千年风烟,历万载长风,容颜依旧,初心不改。“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露从今夜白

  • 清风涤尘包公祠

    摘要:退休后一个初秋的早晨,我登上了去合肥的大巴。因景仰古代最著名清官包公的缘故,一到包公故里,便迫不及待地去拜谒包公祠。包公祠位于包河公园内的“香花墩”上。据《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罍街

   期次:第8420期   作者:□陈世会

这几年,合肥的发展真的很快,可以用日新月异,百花争春来形容。几年前,听一位朋友说,合肥有一条非常有名的街:罍街。她问我去没去过,我只能微笑着摇摇头。朋友说这么有名的街,你难道不想去看看?于是,罍街的名字开始在我的心灵上游走。我首先在电脑百度上查了一下“罍”的含义以及“罍街”的地理位置。这才知道,罍原是商周和战国时期用来盛酒的青铜器制品;罍街就在合肥市宁国南路与水阳江路交叉口处,向北与龙虾一条街相邻,向南与望湖城餐饮聚集地相望。

在去罍街之前,我曾游历过不少地方,逛过北京的簋街,成都的宽窄巷,东西南北的小吃也品尝过不少。在饱览名山大川的风景之余,我似乎对饮食文化有着一种特别的偏爱。记得第一次去罍街,我和朋友面对满街的“吃货”又惊又喜。我们从街头逛到街尾,又从街尾逛到街头,最后选择了一家馄饨店,要了两大碗馄饨,美美地吃了个饱。

在岁月中行走,在生活中寻觅,罍街没有让我们感到失望。这不,100 多年前在合肥家喻户晓的中华老字号“刘鸿盛”终于复活了,它把 20 多种合肥的老味道带给了每一个来这里就餐的食客。我以为,这是一次餐饮文化的精神回归与无与伦比的创造,对于老合肥的人来说,它实在是一种绵绵久远的乡愁。

绽放味蕾,放开肠胃,总是爱不够那糯米油香、豆沙糕,恋不够那萝卜丝鲜肉烧饼,舍不下刘鸿盛鸡油蒸饺。啊,馋死人的罍街,美食太多,诱惑太多,让我们每次都是空腹而去,爆肚而归。一来二去,我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罍街。后来只要有机会,或是有朋自远方来,我都会带着满心的欢喜踏进去,在罍街的各色吃货中寻找生命简单的快乐。

又一次,我在罍街上闲逛,相逢一个从外地回家探亲的老合肥人。老人看上去有 70 多岁了,身体俊朗,性格随和,谈笑之间,眉纹舒展,一口合肥话,说得特别正宗。他说,每次回来都要到罍街上走走,每一种可口的老味道,总会勾起对往事甜蜜的回忆。那些久远飘散的人和事,仿佛在品食之间又活灵活现地浮动在眼前,老人仿佛在这里寻到了热爱故土的文化根脉。就因为这些老味道,让一切漂泊不定的心灵有了归依的愿望,让无数流浪异域的乡愁有了难以承载的重量。如此说来,罍街就是一座饮食文化的舞台,它把合肥的老味道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爱深深、情依依,永远也忘不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