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10-1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淮南打好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组合牌”

    摘要:本报讯为有效破解民营企业在“人才难招、岗位难稳、培训不准、创业无方”等方面的发展难题和制约因素,今年来,淮南市创新机制,多措并举,着力从“助企、惠企、兴企、育企”方面加强要素保障,为民营企业“向好向优

  • “中式夜游”点亮黄山交旅融合新“夜”态

    摘要:本报讯近年来,微度假、短途游市场火热,“夜游新安江”成为黄山市交旅交融的消费亮点。书写交旅融合新画卷。黄山市首条水上夜游航线——“夜游新安江”航线全程6公里,将徽州古建、戏曲表演、老街景观等资源点位一

  • 六安市念好“三字诀”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摘要:本报讯今年,六安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聚焦创新主体培育,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做好科技和产业结合文章,全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念好“源”字诀,狠抓科技创新源头。今年以来,先后举办安徽“

  • 智能机器人巡检电网保安全

    摘要:10月8日,在滁州市南谯区500千伏同乐变电站,一台智能机器人和运维人员正在对变电站内主设备进行特殊巡检,确保华东电网“迎峰度冬”期间供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当日,滁州市供电公司利用“智能机器人巡检+人

  • 我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摘要:本报讯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省聚焦科技攻坚、成果转化、企业主体、平台重塑等重点领域,先后实施多项改革举措,不断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与动力,为加快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

  • 我省工业制造业发展实现“四个重大转变”

    摘要:本报讯10月9日下午,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全省工信系统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谋划实施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亩均论英

  • 我国计划2026年底基本建成国家数据标准体系

    摘要: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记者严赋憬陈炜伟)记者8日从国家数据局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6年底,基本建成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围绕数据流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省工业制造业发展实现“四个重大转变”

   期次:第8429期   

本报讯 10 月 9 日下午,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全省工信系统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谋划实施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亩均论英雄改革等一批具备工信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改革举措,取得显著成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全省工业制造业发展实现“四个重大转变”。

从总量规模看,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重大转变。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省之本、强省之基,先后印发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等实施方案,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制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中小企业发展、“三首一保”等支持政策,密集打出制造强省建设“组合拳”。2013—2023 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8.7%、居全国第 3 位;规上工业营收从 3.3 万亿元提升至 5.1 万亿元,从全国第12位跃升至第7位、居中西部第1位。今年1—8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

从产业结构看,实现了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兴产业聚集地的重大转变。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力打造“4433”万千亿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2013—202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 15%以上,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7%提高到42.9%;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高峰时期的 67%降至 58.2%。今年 1—8 月,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 11.2%,占规上工业产值的 43.8%。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截至 2023 年底,全省汽车全产业链、装备制造营收突破 1 万亿元;先进光伏产业营收居全国第 3 位;新型显示面板产能约占全国 17%、全球 10%;晶合集成晶圆代工营收居全球第 9位、全国第3位;机器人产业营收居全国第6位;累计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国家级集群1个;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集群 11 个、并列全国第 1 位。目前,“新三样”产品中,全国1/5的光伏组件、1/7的锂电池、1/8的新能源汽车是“安徽造”。

从发展质效看,实现了从要素驱动、粗放增长向创新驱动、集约发展的重大转变。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截至 2023年底,全省制造业企业创新活跃度居全国第 3 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 5 位,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居全国第 8 位。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组织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近 3 年累计有 23 项技术成果打破国外垄断,53 项“三首”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建立完善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截至今年三季度,全省共有超九成规上企业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其中近六成实现了数字化改造;2013—2023 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 40.5%。纵深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去年全省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营收分别达到 23.2万元、456 万元,相比改革之初的 2021 年实现了较大幅度提升,改革经验获国务院减负办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从发展势能看,实现了从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的重大转变。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持续深化制造业双向开放和“放管服”改革,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迭代推出优化制造业营商环境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健全政策惠企“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机制,创新开展“益企赋能”十大行动、加快构建“线上+线下”为企服务“一张网”,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普惠的政策、高效的服务、良好的环境,形成了近悦远来、双向奔赴的可喜局面。例如,连续 7 年高水平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累计签约项目 4326 个、实际完成投资超过 1.5 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901个,实际到位资金4402.7亿元、增长20.6%,占省外投资项目的64.8%。

(本报记者 刘艳玲)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