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10-1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淮南打好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组合牌”

    摘要:本报讯为有效破解民营企业在“人才难招、岗位难稳、培训不准、创业无方”等方面的发展难题和制约因素,今年来,淮南市创新机制,多措并举,着力从“助企、惠企、兴企、育企”方面加强要素保障,为民营企业“向好向优

  • “中式夜游”点亮黄山交旅融合新“夜”态

    摘要:本报讯近年来,微度假、短途游市场火热,“夜游新安江”成为黄山市交旅交融的消费亮点。书写交旅融合新画卷。黄山市首条水上夜游航线——“夜游新安江”航线全程6公里,将徽州古建、戏曲表演、老街景观等资源点位一

  • 六安市念好“三字诀”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摘要:本报讯今年,六安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聚焦创新主体培育,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做好科技和产业结合文章,全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念好“源”字诀,狠抓科技创新源头。今年以来,先后举办安徽“

  • 智能机器人巡检电网保安全

    摘要:10月8日,在滁州市南谯区500千伏同乐变电站,一台智能机器人和运维人员正在对变电站内主设备进行特殊巡检,确保华东电网“迎峰度冬”期间供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当日,滁州市供电公司利用“智能机器人巡检+人

  • 我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摘要:本报讯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省聚焦科技攻坚、成果转化、企业主体、平台重塑等重点领域,先后实施多项改革举措,不断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与动力,为加快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

  • 我省工业制造业发展实现“四个重大转变”

    摘要:本报讯10月9日下午,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全省工信系统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谋划实施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亩均论英

  • 我国计划2026年底基本建成国家数据标准体系

    摘要: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记者严赋憬陈炜伟)记者8日从国家数据局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6年底,基本建成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围绕数据流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期次:第8429期   

本 报 讯 记 者从省政府新闻办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省聚焦科技攻坚、成 果 转 化 、企 业 主体、平台重塑等重点领域,先后实施多项改革举措,不断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与动力,为加快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改革攻关机制,高质量科技供给有了新提升。以科技攻关零基预算改革为牵引,推动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实现流程再造,实现 了“ 三 个 进 一步”。进一步强化任务统筹,设立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专项,制定《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七统一”(统一征集、统一凝练、统一申报、统一评审、统 一 立 项 、统 一 拨付、统一管理)科技创 新 攻 坚 新 模 式 。进一步强化集中力量办大事,重点方向由 40 个优化聚焦为11 个,单个项目支持力度提高了4.7倍,集中力量实现关键突破。进一步强化科产融合,今年,企业牵头和参与的攻坚项目数量达 215 项,支持资金10.17亿元,分别占 2024 年安徽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总数 、省 财 政 资 助 金 总 额 的98.2%和99.5%。

探索转化路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了新提升。省政府制定出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配套制定 48 项“激励+松绑+免责”政策,全省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明显提升,实现了“两个提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化效率加速提升,在全省106 家单位全面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科大模式”,截至8 月底,累计赋权成果 868 项、估值约 5 亿元,成立或入股企业 82 家。科技成果转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举办“双创汇”活动超 120 场,全省吸纳技 术 合 同 成 交 额 2023 年 达4734.2亿元,同比增长54.2%。

创新扶持模式,企业主体地位有了新提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扩容提质增效”。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培育科技领军企业 11 家,全省独角兽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居全国第6、第 7、第 8 位。推动项目、平台、资金、人才、奖励等资源“五个向企业倾斜”,实施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和无研发机构“两清零”行动,打通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绿色通道,2023 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 1027.6 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81.4%;新获得的 11 个国家科技奖项目中企业占比超80%。

重塑平台体系,创新平台质效有了新提升。全力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行,获批合肥先进光源、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等大科学装置,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9 家,运行挂牌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谋划推进首个由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工程。重塑省级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类等三大体系,在全国率先完成135 家省重点实验室重组。

强化金融赋能,科金融合发展有了新提升 。 实 现 了“ 三 个 优化”。优化“基金丛林”,组建总规模 150 亿元的省级天使母基金群,累计设立子基金 33 支,认缴规模超 100 亿元,投资项目 153 个、金额达25 亿元。优化科技贷款,建立总行级科创金融中心 8 家、特色机构64家;首创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签约银行105 家,签署协议户数超 1 万户 ,贷 款 余 额 达 1400 多 亿元。优化融资担保,率先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担保机制,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开展“科技融资担保”业务超 1300 亿元 ,服 务 科 技 企 业 1.8 万 户(次)。

打造“试验田”,“科大硅谷”影响力有了新提升。创新构建“三大模式”。构建市场化运营模式,组建混合所有制运营公司,搭建“全球校友组织+创新中心+创新单元”全球创新网络,组建 9 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构建 40 个创新单元。构建产业培育模式,实施高校院所“淘金计划”,累计捕捉科技成果超 2000 项,推动科 研 人 员 创 办 企 业 200 余家。为科技企业提供“一对一”陪伴式服务,集聚科技型企业和科创服务机构超 4700家。构建人才汇聚模式,建立高层次人才预认定机制,非全职来“科大硅谷”人才同等享受政策支持,授予谷内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人才自主评定权。

(本报记者 刘艳玲)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