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顶着明晃晃的烈日,冒着 38℃的高温,我一人从黄山,几经辗转,特意来到安庆市郊的十里铺乡,探访独秀园。
独秀园是陈独秀的墓地所在,所处的位置,为丘陵地形,但气势不凡,面积广阔,据说占地有百余亩,四周环境幽雅,树林蓊郁,苍翠浩荡。
园门左首,是两层的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馆内第一块展板上,赫然写着: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总司令、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中共一大到五大的最高领导人。
馆中运用大量图片、文字以及文物文献,以现代声电光多媒体形式,用严谨的史料,充分展示了陈独秀信仰坚定、忧国忧民的一生。特别是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为了坚定的革命信仰,为解救劳苦大众,秘密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最后在最美的年华里,抛洒了一腔热血,化作了血染的映山红,怎不令人动容落泪呢?
大门右首边,是道沿山体自然而筑的花岗岩巨形浮雕墙,高 4 米、长 60 米,麻灰色的巨石拼接而成,画面凹凸起伏,状若大江东去的浩浩长江。浮雕名曰《惊雷》,分四个阶段,生动地展现陈独秀风云激荡的一生,特别是他早期所作的革命贡献。
大道正门拔地而起,是座五楹六柱的汉白玉牌坊,坊额的正中题“独秀园”三个大字,是安庆太湖人、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左右两边的题词为“民主”和“科学”。
民主和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当年最热门的词语和核心纲领,是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就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得到了传播和新生。
大道尽头,在广场中央,是一尊高大的青铜塑像。头顶着蓝天白云,基座上站立着的,正是在发表讲演中的陈独秀。
作为五四时期领袖人物,他振臂一呼,应者如云,似乎四周站满了热血青年和革命群众。他们一齐挥动着铁一般的胳膊,大声呐喊着。那革命斗争的呼声,在千山万壑间回荡,响彻云霄,似乎点燃了一代年轻人火热的心,一如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
再上一层台阶,前方正中是座《新青年》书籍样的雕塑,背面刻着“敬告青年六条”,宋体金字。这是先生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六个小标题:“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青年是国家之希望,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抓住青年,就等于抓住了未来。陈独秀等人创办《新青年》杂志,他们利用这个平台,吸引了很多进步青年,极力宣扬马克思主义,宣扬科学与民主思想,追求真理与自由,让《新青年》杂志成为那个时代最火的杂志,成为时代的号角。
再往前,是一方硕大的正方形水塘,天光云影共徘徊。据说,这塘原是长方形的,后来改成了正方形,意寓先生一生方方正正,清清白白。似乎又在说明,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古今,照出是非成败。
高耸的大理石覆盖的圆形墓冢,处在墓地的最高处,坐北朝南,前方刻有“陈独秀先生之墓”墓碑,四周是花岗岩的广场。
先生一生虽风光过、奋斗过,但究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孤独的、艰难的。先生博闻强记,文采飞扬,但其实就是一书生。他不太懂得军事,不知道斗争的谋略,一旦遇上复杂的形势,他就有些徘徊、彷徨,不知所措,以致痛失良机,革命遭受巨大损失。但其历史贡献是不能否认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桑梓有幸祭英魂。他的灵魂回归了故乡,他当年所倡导的共产主义理想愿景,在今日之中国已经实现。已是赤色的中国,如今国富民强,就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尽管前行的路还很漫长,但民族复兴的大业已风鹏正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