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10-1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水晶磨坊

    摘要:

  • “迟桂花”

    摘要:入秋以来,一直以晴热天气为主,导致桂花迟迟未开。桂花开迟了,喜讯却早早来了。老家的桂花婶打来电话,说是在国庆节那天嫁姑娘,邀我去喝喜酒。我欣然接受。国庆节当天,淅沥的秋雨浸润着悠悠长长的桂花香,显得更

  • “器当其无”

    摘要:如今,每逢周末节假日,不少人喜欢赴郊外度假小憩,而野炊也是一大乐事。其中要想生火成功,有一个诀窍,那就是柴禾要架空,如果炉灶内柴禾无缝隙,哪怕塞得再满,也是难以燃旺炉灶的。柴禾留有空隙才能点燃炉灶,这

  • 桃溪印象

    摘要:我与桃溪的渊源,大约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记得有一次,我和堂叔从合肥办事回来,车到桃溪镇内正好是中午时分,饥肠辘辘的我们决定在这里吃饭,尝一尝早已名扬四海的“桃溪瓦罐汤”。堂叔点菜,除了瓦罐汤,还有

  • 探访独秀园

    摘要:头顶着明晃晃的烈日,冒着38℃的高温,我一人从黄山,几经辗转,特意来到安庆市郊的十里铺乡,探访独秀园。独秀园是陈独秀的墓地所在,所处的位置,为丘陵地形,但气势不凡,面积广阔,据说占地有百余亩,四周环境

放大 缩小 默认

桃溪印象

   期次:第8432期   作者:□陈世会

我与桃溪的渊源,大约起始于 20世纪 90 年代。记得有一次,我和堂叔 从 合 肥 办 事 回来,车到桃溪镇内正好是中午时分,饥肠辘辘的我们决定在这里吃饭,尝一尝早已名扬四海的“桃溪瓦罐汤”。堂叔点菜,除了瓦罐汤,还有桃溪鱼虾等。那一回,桃溪瓦罐汤的香味让我久久记住了桃溪这个地方。

采风这天,天公作美。早晨,片片红霞映亮天际,阵 阵 清 风 吹 进 胸怀,暖暖的秋阳把它金色的光芒投射到如画的大地上。我与文友们一同赶到 桃 溪 镇 政 府 汇合,然后乘坐大巴车开启了愉快的采风之旅。

桃溪是一方千年古镇。为了目睹古镇的风采,我们首先踏进了桃溪老街。漫步街头,细细品味,老街就像岁月深处传下来的一部线装书。那古色古香的插图悠悠地在我眼前打开,让我沿着并不宽敞的街道,凭着想象的触角,在时光隧道中寻觅经年的沧桑与昔日的繁华,捡拾老街人悲欢离合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光荣与梦想。

据同行的知情人介绍,老街许多明清时期的老屋都毁于早年的水灾,曾经承载着一代代人足迹的青石板也变成了今天的水泥路。日月轮回,世事变迁,唯一不变的是老街古老的历史以及曾经让这里车水马龙、兴旺发达的大大小小的人物。当我驻足在一座雕梁画栋的老祠堂前,目光透过斑驳的木格窗子,仿佛还能看见远年家族聚会时的热闹场景;抚摸着老祠堂的四梁八柱,再轻轻的叩击几下,我似乎听到了一位老者即兴讲话的洪钟之声回荡于屋宇。在我看来,老祠堂就像老街的一双眼睛,它默默地看着我们过往,目送着千年时光的穿梭,没有一丝叹息,也没有一丝惊诧。而老街更像一位智慧的老者,惯看云聚云散,听任花开花落,于平静中细数流年,兴也好,衰也罢,只将一片月色煮茶,只将一抹残阳斟酒,品一庭星光,饮一船渔歌,逍遥人生。

据说,老街斜巷里,还存有当代大作家艾煊先生的故居,一行人前去探访,却发出了几声浩叹。因为主人的离去,老屋易主多年,眼前关门闭户的落寞,不免让人心里漾起一股淡淡的伤感。

挥别老街,我们乘车来到国家农业科技园。这座科技园,占地 8000 多亩,能够挂上国家的名号,我想自然有他闪光的地方。科技园展馆里,绿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农业的名片在这里熠熠生辉。我们跟着导游走进一座座科技大棚,欣赏着四季菜蔬,目光在南瓜、玉米上流动,笑语在豆角、辣椒上飞扬,身影在稻浪、荷叶间穿行..... 科技园是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也是未来农业的风向标。桃溪是一个产粮重镇,农业科技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全镇经济的发展。在镇领导的陪同下,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四圩村“稻蛙扶贫基地”,眼前成片的金色稻田,宛如秋阳下铺开的立体画卷,把脱贫攻坚的时代线条用诗一样的方式展现出来。时值仲秋,青蛙们已经冬眠,但冬眠不了的是养蛙人致富的梦想。为了追寻桃溪人奔小康的足印,我们又到枣林村目睹了“稻虾养殖基地”。我虽然不懂稻虾养殖,但却明白这是对稻田的科学利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车子在乡村的马路上行进,路边不时闪过一丛丛绽放的野菊花,仿佛在向我们炫耀着这方土地的富足与安然。当我静静观赏着车窗外流动的风景时,车子已将我们一行人载到首批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红光村。下车步行,看着那一幢幢整齐划一的现代楼房,以及楼道间五颜六色的草坪花卉,真以为自己走进了城市的某个小区。花园式的乡村居所,已然不再是杜甫笔下的茅屋,不再是陶渊明笔下的村落。我想,要是两位大诗人生活在今天的世界里,他们又将会写出怎样流芳百代的诗句。

桃溪人不仅是智慧的,也是勤劳的,他们正用自己的双手,以一个奋斗者的姿态,书写着现代农村的童话与神话;他们追日赶月,只争朝夕,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把“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汉字铸造成可见可感的生活画卷。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