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0-05-1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遗失的种子也会开花

    摘要:她是我班上的一名学生,刚生下来不到一个月,就被重男轻女的父母给遗弃了。后来,是一户好心的人家把她给捡了回去,收养了她。收养她的那户人家非常贫穷,每天放学后,她都要背上背篓,到山坡上去打猪草。回家后,还

  • 旧时“大工匠”

    摘要:像他们那样的工人,今天绝难见到。他们原先并非产业工人,而是一些行帮气息浓厚的白铁匠人。随着白铁业的萧条,白铁匠大都进了工厂,改行当了冷作工。冷作工和白铁匠并不太隔行,不过是白铁皮变成厚钢板,小榔头换作

  • 让路

    摘要:

  • 我的扶贫人家七彩人生

    摘要:我扶贫的那户人家,主人姓王,名叫王大铜,独身。2016年秋,我与他开始了对接。王大铜所在的村子,与我的单位相距30多公里。沿着崎岖山路前行,看到一个耷拉在山坳下的土房,那便是他的家。王大铜的屋后,是黑

  • 刘心毛:无声世界里奏响追梦强音

    摘要:5月11日,在怀宁县三桥镇社塘岭村街道上的一家铝合金门窗工厂车间内,火花四溅,机器轰鸣声不断,42岁的先天性聋哑人刘心毛正在赶工生产一批铝合金门窗。从2015年创业至今,刘心毛凭着不等不靠、吃苦耐劳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心毛:无声世界里奏响追梦强音

   期次:第7352期   作者:□檀志扬

5月11日,在怀宁县三桥镇社塘岭村街道上的一家铝合金门窗工厂车间内,火花四溅,机器轰鸣声不断,42岁的先天性聋哑人刘心毛正在赶工生产一批铝合金门窗。

从2015年创业至今,刘心毛凭着不等不靠、吃苦耐劳的精神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年收入超过3万元。村干部兼帮扶责任人刘心怀介绍说:“他虽然从小听不见、说不了话,可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镇、村两委对我孩子那真是好,经常过来走动,我们也不能辜负政府的帮扶,现在脱贫了,我们心里充满了感激。”在一旁帮忙的刘心毛母亲陈九香激动地说。

刘心毛由于先天性耳朵残疾,从小没有念过一天书,只能在家进行简单的农业生产。2013年又因离异,还有一个小孩上小学,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镇、村经过多方面了解情况,于2014年把刘心毛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让刘心毛早日实现脱贫,镇、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经常到他家中,为他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了解他生产生活情况,鼓励他树立信心。“为了学得一技之长,刘心毛小时候跟在父亲后面学维修、电焊技术。”刘心怀说,为了学到更多的本领,他还到本地几家铝合金加工厂学习铝合金和不锈钢材料加工技术,也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学会了铝合金门窗等的制作。

2015年,在镇、村帮扶下,在自己三个兄弟的支持下,刘心毛一边苦练技术,一边艰苦创业,在家门口开起了一家铝合金门窗加工厂。因诚信经营,货真价实,逐步在业内树立起了过硬的品牌。

虽然身体残疾,但刘心毛从不怕苦怕累,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他每天披星戴月,清早五六点钟就得起床忙活,除了制作门窗,还承包了本村16亩当家塘养鱼,常常忙到天黑才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从未请过帮手,全靠自己一人打拼。有时忙不过来,母亲就过来搭把手。“勤俭节约”“埋头苦干”,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刘心毛一点也不为过,也正是这种劲头,让他于2017年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生活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天道酬勤。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家庭年收入从0到3万余元,刘心毛依靠自己的双手干出一片新天地,从根本上摆脱了贫困。在无声的世界里,他用最真实的肢体语言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讲述着劳动脱贫光荣的故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