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12-1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摘要:

  • 雪枝之美

    摘要:天空下着绵长的冷雨,从屋檐上滴下的水滴答滴答地敲打着窗户。一天下午,我坐在电火桶里看书,不知从何时起,雨声停歇,一股清冷气息夺窗而入。原来下雪了。喧闹的雪花,瞬间扰乱我的心绪。我合上书本,托着腮,专注

  • 岁月翩跹话日历

    摘要:儿时,每到新年临近,父亲都会到集市上买来日历,随后静待年末的日子,撕去旧日历的最后一张,在一家人的注目下,喜滋滋地换上雪白的新日历。那时的日历,虽然大不过手掌,却厚重而朴实。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年、月、日

  • 海碗扣油面

    摘要:我的家乡宿松县位于皖西南,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也孕育了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海碗扣油面就是令人牵肠挂肚的传统美食之一。油面又叫咸面、挂面、长寿面,曾是乡亲们礼尚往来的馈赠品、滋补身体的营养品。油面蒸则干

  • 我的志愿军母亲

    摘要:“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前不久,随着电视剧《上甘岭》的播出,曾是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母亲脑海里时常浮现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的母亲陈荣才1934年10月出生在重庆市白沙镇邱家山。1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志愿军母亲

   期次:第8480期   作者:□李柏龄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前不久,随着电视剧《上甘岭》的播出,曾是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母亲脑海里时常浮现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的母亲陈荣才 1934 年 10 月出生在重庆市白沙镇邱家山。1949年11月家乡解放时,母亲在白沙镇女中读初中。当时,很多解放军都借住老百姓家里,母亲的伯父家也住进一个班,解放军纪律严明、和蔼可亲的形象给她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这为她决心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奠定了基础。1950 年 9 月,部队来母亲的学校招随营护士,她毅然报名并被录取。入伍后,母亲所在的护训队在白沙镇集中学习党史军史、护理知识等。母亲学习特别勤奋,在部队“大熔炉”中,她由一名青涩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母亲和战友们告别了家乡,坐了三天的轮船到达湖北武汉,后又转至河北邢台,最终到达辽宁的昌图县。

1951 年 8 月,母亲所在的部队准备正式入朝。入朝前,部队进行了出国动员,全体官兵庄严宣誓:“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就这样,母亲加入了一生为之骄傲的抗美援朝大军,她所在的部队更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军长是秦基伟。

9 月 1 日,母亲所在的部队从安东(今为丹东)出发,每人脖子上挂着一袋面,腰上缠着一袋米,身上挂着两盒牛肉罐头,背着背包,手里还拿着一把铁锹。母亲说,因为她是班长,还多背了一袋盐。9月4日,部队来到了鸭绿江大桥,放眼望去,大桥两边都是行军的部队,中间是运大炮和弹药的卡车,还有运粮的板车和人力车。空中虽不断有敌机轰炸,但在我方高射炮的有力还击下,部队无所畏惧地向前进发。母亲说,当时,巨大的枪炮声考验着他们这些新战士的意志。入朝后,他们不断地通过敌人的封锁区。敌人的探照灯是前进中的一大障碍,但只要探照灯一过,部队就会利用空档跑步行军,火速通过敌人的封锁区。班里有的战士实在跑不动了,作为班长的母亲既要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还要帮他们拿背包。就这样艰难地行进了 23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斗岱洞。那时15军野战医院有三个分院,母亲被分配到一分院一班。他们的营地就是防空洞,大约要挖三米深,床是土墩上铺着树枝,再铺上油布。

母亲说,朝鲜战场条件非常艰苦。粮库设在路旁的山洞里,他们白天工作,晚上还要去山洞扛粮食。一次在运粮途中,天已经黑了,在跨过一段水路时,母亲被石头绊了一下,紧急关头她双手捧着粮袋避免粮食撒落,踉踉跄跄地往前跑了一截。因为天黑看不见前面的战友,她这一踉跄便掉了队,最后费了很大劲才找到队伍,返回驻地。1952 年,母亲所在的部队转移到大谷里。冬季朝鲜气温很低,零下三十度的气温是常有的,滴水成冰,艰苦可想而知。在数次急行军后,母亲不幸患上了急性肺炎,由于当时药品很少,又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导致后来回国后她的两叶肺被切除,影响了此后多年的生活。

母亲说,上甘岭战役是15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得最艰难的一场战役,英雄邱少云和黄继光都是15军的战士。当时从战场撤下的伤员非常多,一线救护人员克服人员少、工作量大等困难,放弃休息,加班加点,争分夺秒救治伤员。没有水,就去河里破冰取水,再用汽油桶烧水,清洗伤员的血衣和大量的纱布绷带。他们班因在上甘岭战役中表现突出,荣获集体三等功,母亲个人也获得嘉奖。母亲说,在朝鲜战场上,有一次军长秦基伟来看望他们,当时他们十分激动,不知对他说些什么。上甘岭战役结束后,黄继光的母亲也来到他们所在的卫生营驻地,慰问伤员和部队官兵,她说要把黄继光的弟弟也送到部队来,继承哥哥的遗志,母亲和战友们十分感动。

那时,志愿军军需物资中转站和医疗救护站都是敌机轰炸的重点目标。志愿军战士常常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物资、抢救伤员。一些战士为了保护军需物资不被炸毁,将车分不同方向开出,与敌机周旋,很多战士因此牺牲。每当敌机来轰炸时,母亲与战友们都忙着抢救伤员、保护医疗物资。一天,突然来了四五架飞机,母亲与战友们在保护好医疗物资后,及时与伤员们躲进防空洞。母亲说,当时在防空洞口,他们能清楚地看见敌机飞行员的面庞。那天的轰炸中,又有几名战友在抢救工作中牺牲了。母亲与战友们伤心极了,怀着悲痛的心情掩埋了曾一起战斗、生活的战友。

1953年初,母亲与战友们转移到芝浦里。有一天晚上她去手术室工作,由于去的是新地点,四周都是高山,白雪茫茫,因此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在完成工作返回驻地时,母亲迷路了,在几座山中转了几个小时,又冷又饿,心里特别紧张。那时特务很多,部队要求他们不能找老百姓随便问路,母亲在山中走了很久才找到一个当地人,把她送到了驻地。1953 年底,部队为了让伤员们早日康复上前线,将各师的轻伤员集中在一起,从各师抽调医疗骨干和优秀护理人员,母亲当时也被选派过去。在那里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一个多月后,轻伤员全部治愈归队。

1954年5月,母亲随部队胜利回国。回国后,母亲经过几次工作调动,于 1988 年 4 月在位于合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〇五医院(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退休。母亲说,她这一生最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是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为保卫祖国出过一份力。在党的培养下,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她受到了锻炼,体验了人生的美好,没有虚度此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