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4-0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免密支付”不能“免”了安全

    摘要: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为切实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25日发布消费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

  • 切实打造农民工素质技能提升“加油站”

    摘要:近日,在中建二局2025年“安康杯”竞赛暨争创青年安全岗活动启动仪式上,北京地铁M101线项目“农民工素质和技能提升站”全新亮相。走进“农民工素质和技能提升站”,学习展板、培训书籍、安全体验设备等陈列

  • 谨防“AI”智能辅诊侵害患者权益

    摘要:随着“AI+医疗”模式的兴起,医生们开始将AI作为辅助诊疗工具,患者也可以通过AI进行初步问诊,这无疑为医疗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然而,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患者的权益保护问题愈发凸显——误诊风险、隐

  • “AI+医生”参诊:别因技术进步稀释人文关怀

    摘要:人工智能(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行业格局。从辅助诊断到药物研发,从影像分析到个性化治疗,AI凭借其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精准的模式识别技术,成为医疗变革的“加速器”。然而,随着“AI+

  • 禁止“零添加”宣传用语,让食品标签回归真实

    摘要:2025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一项重要规定明确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配料进行特别强调。这一新

放大 缩小 默认

“AI+医生”参诊:别因技术进步稀释人文关怀

   期次:第8550期   作者:□童方萍

人工智能(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行业格局。从辅助诊断到药物研发,从影像分析到个性化治疗,AI 凭借其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精准的模 式 识 别 技 术 ,成 为 医 疗 变 革 的“ 加 速器”。然而,随着“AI+医疗”模式的普及,一个问题愈发凸显:当技术的高效与精准逐渐占据主导,医疗中的人文关怀是否会被稀释?

当前,AI 在医疗诊断中已展现出显著能力。据了解,AI 系统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 90%,在急诊场景中,AI能识别 CT 影像中肉眼难以察觉的隐匿性骨折,显著降低漏诊率。此外,AI 在预问诊、病历管理和药物研发等环节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医疗效率,让基层医院得以共享优质资源,缩小城乡医疗差距。

然而,AI 的局限性也在实践中暴露。首先,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情感支持以及对复杂病情的综合判断,是AI难以替代的。其次,AI的“黑箱”特性导致误诊责任归属模糊,若过度依赖AI,医生可能沦为技术附庸,削弱其专业判断力,甚至引发伦理争议。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AI 可能加剧患者对医疗的“工具化”认知。当诊疗过程被简化为数据输入与结果输出,医患之间的信任纽带或被削弱。有患者坦言,尽管 AI 诊断准确,但他们更期待医生“解释病情时的眼神交流与温暖安慰”。

正因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机构已出台规定,禁止AI自动生成处方,强调医生在核心诊疗环节的主导权。而未来更需要进一步细化责任机制,确保 AI 始终作为“助手”而非“决策者”。同时通过开发透明化AI模型,让医疗决策过程可视可溯,帮助医生与患者理解结论来源,减少“技术鸿沟”带来的疑虑。

尤其重要的是,在引入 AI 智能诊疗的同时,更需要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培养“有温度的医生”。在AI时代下,医学教育应该转向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掌握利用 AI 工具的能力,同时深化人文素养训练,避免技术异化医者初心。

AI 与医疗的融合是不可逆的趋势,但技术终须服务于“人”,AI 应是医生手中的“显微镜”,而非冰冷的“裁决者”。只有坚守人文关怀的底色,让技术为医者赋能而非替医者发声,方能实现“高效”与“温度”的双赢。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