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4-0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免密支付”不能“免”了安全

    摘要: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为切实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25日发布消费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

  • 切实打造农民工素质技能提升“加油站”

    摘要:近日,在中建二局2025年“安康杯”竞赛暨争创青年安全岗活动启动仪式上,北京地铁M101线项目“农民工素质和技能提升站”全新亮相。走进“农民工素质和技能提升站”,学习展板、培训书籍、安全体验设备等陈列

  • 谨防“AI”智能辅诊侵害患者权益

    摘要:随着“AI+医疗”模式的兴起,医生们开始将AI作为辅助诊疗工具,患者也可以通过AI进行初步问诊,这无疑为医疗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然而,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患者的权益保护问题愈发凸显——误诊风险、隐

  • “AI+医生”参诊:别因技术进步稀释人文关怀

    摘要:人工智能(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行业格局。从辅助诊断到药物研发,从影像分析到个性化治疗,AI凭借其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精准的模式识别技术,成为医疗变革的“加速器”。然而,随着“AI+

  • 禁止“零添加”宣传用语,让食品标签回归真实

    摘要:2025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一项重要规定明确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配料进行特别强调。这一新

放大 缩小 默认

谨防“AI”智能辅诊侵害患者权益

   期次:第8550期   作者:□舒爱民

随着“AI+医疗”模式的兴起,医生们开始将 AI 作为辅助诊疗工具,患者也可以通过 AI 进行初步问诊,这无疑为医疗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然而,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患者的权益保护问题愈发凸显——误诊风险、隐私泄露、责任归属模糊等隐患,正悄然威胁着医疗安全的核心。如何在效率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避免技术红利异化为患者权益的“隐形杀手”,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确实展现了显著优势。AI可通过分析海量病例优化诊疗方案,秒级检索全球最新医学成果,或在影像识别中标记易漏诊病灶,降低人为误差。部分基层医院引入 AI 后,诊断效率与准确性同步提升,缓解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困境。

然而,技术的局限性同样不容忽视。AI 的诊断需要依赖用户对症状的描述,而患者因缺乏专业医学知识,往往因表述偏差而导致结果错误。此外,疾病个体差异、心理社会因素等复杂变量,远超当前 AI 算法的理解范畴。

更深层的问题还在于,AI 的“黑箱”特性使其决策过程难以追溯,一旦出现误诊或用药事故,责任归属将陷入泥潭。正因此,2022 年《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中就严禁 AI 自动生成处方,2025 年湖南省医保局也重申这一规定,强调处方必须由医生本人开具。这些举措旨在守住医疗安全的底线,但也暴露出法律滞后于技术发展的现实,其中所涉及的算法歧视、数据泄露等风险仍需更细致的法规应对。

因此,要弥补AI辅诊短板,特别是消除因此造成的侵权隐患、维护患者权益,就需要从技术、制度与伦理三方面协同发力:首先是明确边界定位,强化医生主体地位,把AI辅诊定位于“副领航员”位置,只承担病历整理、影像初筛等辅助工作,而诊断决策仍然由医生结合临床经验与患者个体情况最终拍板。

其次是要完善法规框架,厘清责任链条,建立 AI 医疗产品的准入标准与追溯机制,要求开发者公开算法逻辑与数据来源。同时,通过立法明确开发者、医疗机构与医生的责任分担比例。

同时,要保障数据安全,维护患者隐私,在医疗影像云存储等数字化进程中,必须通过加密技术与权限管理严防数据泄露,并赋予患者对自身数据的完全控制权。

医疗的本质是“人的医学”,技术的进步不应稀释其中的人文关怀。唯有以患者权益为核心,让 AI 真正成为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才能实现医疗效率与质量的双重跃升,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尊严与安全。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