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4-1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游酢墓的文化印记

    摘要:清明前夕,应游酢文化研究会之邀,我陪同游氏后人祭扫游酢墓。一路上,心中满是兴奋,仿佛即将穿越千年,去拜谒一位大儒先贤。车行太湖山北麓车辕岭,青山碧水间,游酢墓端立高台。小时候,我看过连环画《程门立雪》

  • 大地的心跳

    摘要:向南的墙根,没有人晒太阳了,草像晒暖人们遗落的旧事,悄悄抽芽吐翠。乡村四月闲人少,有一年的农活要开头,时间不够用,力气不够用,人手不够用。农时的齿轮中,不时迸溅出汗水的火星。井水苏醒时,麦苗正悬在枯荣

  • 棠梨依旧

    摘要:甘家山,是宿松县下仓镇九成村一自然村落。村庄外围,一丘坡地绿意葱茏,千余株古老的棠梨树郁郁丛生,因其坐落于长河桥东、黄湖岸北,“棠梨春岸”美名由此得来。清明时节,日暖风轻。长河大桥建成通车已有数月,该

  • 诗意五松山

    摘要:在江南小城铜陵,有一座五松山,为小城注入了独特的诗意。五松山海拔不过几十米,却是铜陵的一颗青翠明珠。这座山之所以叫五松山,是因为曾有五株古松宛如苍虬般盘踞峰顶,其姿态仿若苍龙探江,气势非凡。历经千年风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意五松山

   期次:第8556期   作者:□李清

在江南小城铜陵,有一座五松山,为小城注入了独特的诗意。

五松山海拔不过几十米,却是铜陵的一颗青翠明珠。这座山之所以叫五松山,是因为曾有五株古松宛如苍虬般盘踞峰顶,其姿态仿若苍龙探江,气势非凡。历经千年风雨洗礼,松涛之声依旧在山间悠悠回荡。

提到喀斯特地貌,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桂林的山水,或是贵州的山峦;而提到松树,则会想到黄山的迎客松。但鲜有人知道,五松山同样属于喀斯特地貌。独特的地貌与古松群落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皖江流域别具一格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不仅拥有极高的地质研究价值,还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五松山山势层叠起伏,仿若一方古朴的砚台。石灰岩的独特肌理,刻画出喀斯特地貌的奇绝景致。

五松山的春日,杜鹃花竞相绽放,将山脊染成一片火红。五松山的秋天,枫叶似火,层林尽染。在四季的更迭轮回之中,五松山始终以苍翠为主色调,用细密的松针勾勒着时光的纹路。无论何时前来登山,都能享受到宁静与美好。

铜陵因“铜”而闻名,拥有悠久的采铜冶炼历史。五松山,恰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承载着采铜冶炼的文明印记。古铜矿遗址星星点点地散落于山间,斑驳的矿石散发着岁月的气息,青铜器那幽幽光芒,在历史的书页中交织出绵延数千年的矿冶史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五松山虽没有神仙的传说,却有一位“仙人”与它结下不解之缘,他便是“诗仙”李白。唐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 年)之后,年过五旬的李白因安史之乱,辗转避居江南,并在江淮大地漫游。公元 757 年冬,他途经铜陵,应南陵常赞府的邀约,一同前往五松山游览。既为了欣赏山间美景,也带着考察矿冶的目的。他在此留下了“载酒五松山,颓然白云歌”的诗句,尽显一贯的豪放洒脱,更流露出对山川灵秀的沉醉。

李白曾三次游历五松山,还创作了《五松山送殷淑》,记录了与友人的离别场景。诗中“绣衣柱史何昂藏,铁冠白笔横秋霜”的描绘,既赞扬了友人的不凡风骨,也隐隐折射出对时政的忧虑。对李白而言,五松山既是他晚年漂泊轨迹中的重要坐标,也是他寄情山水、慰藉心灵的精神驿站。也正因为李白的到访与留下的诗句,五松山从此被诗意所缭绕,直至今日,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五松山脚下的天井湖,作为铜陵市的另一处名胜,与五松山相互依存,山水相映。天井湖公园内的历史建筑爱乐轩,得名源自李白《铜官山醉后绝句》中的“我爱铜官乐”。湖畔刻着李白诗作的碑林,与周边旖旎的自然风光共同编织出一幅“诗意山水”的文化景观图。

如今,五松山已成为铜陵的文化地标。不久前,五松休闲文旅集聚区被认定为安徽省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该区域融合了青铜文化、民俗体验及特色民宿等,依托天井湖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精心打造城市的“文化会客厅”。

五松山上蜿蜒的登山步道,如同一条丝线,将历史遗迹与自然风光串联在一起。漫步山间,可以在松影摇曳中,触摸到这座城市深厚的文脉肌理。登上山顶,极目远眺,美丽的城市风光尽收眼底,更让人真切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栖居之美。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