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应游酢文化研究会之邀,我陪同游氏后人祭扫游酢墓。一路上,心中满是兴奋,仿佛即将穿越千年,去拜谒一位大儒先贤。车行太湖山北麓车辕岭,青山碧水间,游酢墓端立高台。
小时候,我看过连环画《程门立雪》,也曾无数次被这个故事所感动。大雪纷飞,天地一片银白,游酢与杨时长途跋涉来到洛阳伊川拜见大儒程颐。彼时程颐正端坐屋内闭目养神,二人静静侍立门外,不敢惊扰老师。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雪越下越大。待程颐醒来,积雪已达一尺多深,游酢和杨时依旧恭恭敬敬地披雪而立。两人对老师的敬重、对求学的执着令人感动。
如今,含山中学正门前“立雪公园”的得名也是秉承此意。
游酢和杨时学成南归之日,程颐扶门目送,感慨道:“吾道南矣!”游酢不负所望,将北方的新儒学引入福建,成为“道南首传”之人、“闽学九贤”之首。游酢墓园呈太师椅状,两侧青山延绵,下方的月亮湖碧漪涟涟。
游酢生于建州建阳禾平里(今福建建阳麻沙镇长坪村)一户世代耕读的家庭,自幼聪慧。他19 岁举乡贡入京,游学备考,拜大儒程颢为师。29 岁中进士,先后任萧山县尉、太学录、河清知县、太常博士。宋徽宗即位后,任监察御史(从七品),后外放,任和州知州,汉阳知军,舒、濠二地知州。在濠州任上,他因下属违法受到牵连,先贬后罢。游酢从政 30 多年,省刑薄敛,清正廉洁,深受民众爱戴。
游酢著有《易说》《中庸义》《孟子解义》《论语孟子杂解》《明道先生语录》《伊川先生语录》等十多部著作,在阐释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提出“天理论”等哲学主张。与杨时、谢良佐、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先生”,对“二程学说”的传播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中心的南移。
他的诗别具一格。“十里桥西别有天,青山欲断翠云连。园林寂寂鹿为文,野服翩翩儒亦仙。”一幅宁静悠远、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画面在眼前徐徐展开。
游酢的书法造诣极深,与“苏、黄、米、蔡”四大名家齐名,其草书被称为“游体”。
游酢教子也极为严格,在花甲之年写下《诲子》一诗:“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门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
返城途中,含山县档案馆馆长洪成全感叹道,游酢在历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是理学大儒,是尊师重道、廉洁从政的典范。但是,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性”,束缚了人性发展。当然,我们也不能苛求古人。秦始皇以法家思想统治天下,汉武帝用儒家思想治国,宋代以理学理政,这在当时都是具有一定先进性的。
“六代江山金碧地,断碑留得管兴亡。”想起游酢写下的这句诗,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兴衰荣辱,都化作那一方墓冢前的深深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