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 直 工会面向所属会员组织的自驾健身活动,自去年开展以来,受到大家青睐。这种将工会组织关怀转化为山水滋养的创新实践,不仅疏解了人们久居都市的倦意,更在车轮丈量间搭建起人与自然的深层对话。
自驾车上高速后,顿时觉得一身轻松。车窗外,树木夹杂着油菜花的金浪与麦苗的碧涛在风中翻涌,村庄和房舍时隐时现,犹如王维辋川诗卷里的田园长卷。
11 时 30 分,我们来到炉桥 印 象 1958 文 旅 产 业 园 。这座因盐运兴衰而荣枯的千年商埠,正将往事熬煮成文旅新篇。粮站改建的文创园里,老粮票、铁皮粮斗与 AR全息投影奇妙共生,三眼井畔架设着直播设备,汉服少女举着自拍杆从青石拱桥走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恰似古镇新焙的桥尾腊肉和鸡丝手擀面,在时光窖藏与现代工艺中寻得平衡。
午后,打卡定远令狐山。这座曾见证宋金鏖战的山,因正在举办的庙会,化作狂欢的舞台。山上山下,人群熙攘,戏曲锣鼓与叫卖声织就立体的年轮。最吸人眼球的是令狐塔前偌大的香炉,香火借着风势,格外旺盛,整个山顶沉浸在烟雾缭绕之中。
离开令狐山,顺着322省道向东前进,沿途山丘起伏,山岗上巨大的风车如哨兵列阵,叶片在空中翩翩起舞,格外壮观。风力发电带来的清洁能源,点亮了人们的绿色生活梦想,也给我们的旅途增添了几分快意。
暮色中抵达琅琊山冠景国际旅游度假中心,这里是一处幽静之所,枕山依湖,碧带环腰。度假中心离琅琊山风景区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当东方第一缕金光冒出地平线时,整座山一下子精神起来。金光照在山的轮廓上,远远望去,绵延逶迤。近处,光线映在树的缝隙,透着迷人的色彩,伸手可触的松针尖上,光斑跳起圆舞曲。风掠过山野、树林,裹挟着新生树脂的青涩与甜蜜,在鼻尖织出春天的经纬,那一刻,我体会到了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魅力,也感受到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骄傲。
早饭后,进入琅琊山。眼前“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让人如临仙境、如履蓬莱。没走多远,就看见一块大石碑,上刻“琅琊山”三个大字。石碑侧面是著名的醉翁亭。醉翁亭飞檐挑起千年文脉,苏轼题匾的墨痕犹带酒香。细观亭前楹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顿悟欧阳修以“醉眼观世”的深意。亭后二贤堂供奉着欧阳修与苏轼塑像,两位文坛巨匠穿越时空在此对弈,棋子落枰声里,仿佛听见“文章太守”与“东坡居士”在探讨为文济世之道。
《醉翁亭记》中最打动我的是结尾那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用作家邹安时的话说,这不是一句行文到此的场面话,而是欧阳修政治思想和爱民情怀的一抹动人“痕迹”。可以想象,夕阳中的醉翁亭下,“太守”与客对饮,每每陶醉于琅琊山的绮丽风光之余,不免会想起自己的朝中岁月,面对自己的内心和那些期待的目光,他能够宽慰自己:虽然不能让政治理想施于四方,但至少,他在为爱护百姓、造福人民身体力行……
走出醉翁亭,我在想,欧阳修在滁知州两年,宽简不扰、与民同乐,尤其是后来参知政事,力改一代文风,这应该是《醉翁亭记》的卓越不凡所在,也是琅琊山的灵魂所在吧。
沿湖向上,来到了琅琊山最高峰——南天门。这里海拔 310 米,拥有会峰阁、古碧霞宫等建筑群。站在会峰阁上,可以远眺长江如带、钟山如罗,瞰群峰汇聚,似潮奔涌。
下午回程路上,路过全椒参观吴敬梓纪念馆。在馆中,我看到多种版本的《儒林外史》。我在想,这部名闻天下的巨著,同《醉翁亭记》一起,为滁州、为安徽,也为中国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镌刻了怎样的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