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山下来,意犹未尽,我们又走进屯溪老街。由于正逢假日,老街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漫步老街,令人眼花缭乱,特别是文房四宝店铺更是星罗棋布。其中“三味砚斋”使我们眼前一亮,大小歙砚造型奇特。大砚足有一米宽,小砚只有几寸长。在几百件歙砚中,浮雕砚惹人眼球。店主是位青年,名叫丁晓军。他向我们介绍,浮雕砚是歙砚中的珍品。歙砚雕刻属徽派雕刻风格,以精细典雅见长,一般以浮雕浅刻为主,注重利用石型、石纹、石色,因材施艺,巧妙构图,具有“精细、简洁、古朴”的艺术风格,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歙砚制作技艺于 2006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歙砚,始于唐,盛于宋,已有千余年历史,是徽州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宋代诗人陈瓘在《歙砚诗》中云:“歙溪澄湛千寻碧,中有崎嵚万年石。腰粗入水始能凿,一砚价直千金壁。”歙砚以石质坚润,发墨如油,贮墨不涸而享誉世界。唐砚崇尚朴素,偏重实用。北宋米芾在《砚史》中述说:“器以用为功”“石理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次之,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由此可见,宋砚简繁相兼,讲究古雅,除关注实用外,还追求艺术性和观赏性。明承宋制,却别具格调,大有提高。清砚,随着歙砚大批优质石料的开采挖掘,砚工开始因石就形,随形雕刻,突出石纹、石色,讲究刀法,追求气韵,适应了文人墨客的需求,形成砚雕艺术高峰。可以说,不同历史时期的砚雕作品,反映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观,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砚台已由原来的实用研磨工具发展为集实用、观赏、收藏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品。砚雕艺术也成为集书法、绘画、文学、构图、雕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改革开放后,歙砚市场可谓百花齐放,草木花果、鸟兽虫鱼、日月风云、山川海洋及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均成为歙砚雕刻的题材,一大批优秀的艺术精品不断问世,砚雕艺术更臻精致华美。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将历史、绘画、书法等融入歙砚的天然纹饰和造型之中,在让人感受传统制砚的古雅的同时,又有了耳目一新的体验,使砚雕作品更富时代气息。
丁晓军研究砚雕多年。大学毕业后,他师从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潘小萌学习砚雕艺术。1994年,他开始从事歙砚的研究与创作,1998 年创办“三味砚斋”。在多年的砚雕生涯中,他以唐、宋、元、明、清文人砚为楷模,潜心钻研,同时对生活进行细致的体会和观察,不断提取素材,进行艰苦的研究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制砚经验,创作了《大漠铃声》《贵妃出浴》《傲骨凌寒》等一系列作品。
丁晓军说,一方好的砚雕作品能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文化修养和精湛的雕刻水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砚雕艺术是一门集诗、书、画、印及文学、雕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不仅要有熟练的工艺,还要有艺术创作才能,创作出的作品既要体现工艺美也要体现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