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7-1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服务无微不至办好关键小事

    摘要:清晨的阳光刚洒进池州市贵池区秋浦街道翠微社区翠微苑小区,F区11栋82岁的许大爷就急切地拦住了正在巡楼的网格长付军鸽。“小付啊,我和你阿姨每月30元的高龄补贴,这都几个月没见着了……”许大爷语气里满是

  • 酷暑送清凉关怀沁人心

    摘要:7月11日,在位于合肥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内的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后勤组人员为一线工人发放矿泉水、毛巾等防暑物品。连日来,面对高温天气,该公司通过对工作环境降温、常态化为工人提供防暑降温物品等举措,

  • 货车司机高温天中暑收费站员工伸出援手

    摘要:本报讯7月8日12时40分,安徽交控集团合肥绕城高速南淝河路站出口车道内的沥青路面被晒得发烫。一辆悬挂外地牌照的轻型货车车门虚掩,车辆停滞不前。当班收费员赵恒在例行巡查时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异常,透过车窗

  • “妈妈岗”破解女性就业育儿矛盾

    摘要:清晨,在黄山市昱博电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夏艳芳将两个孩子送到隔壁的“爱心活动室”后,转身走上工位,手指翻飞间,电子元件迅速组装成型。由企业设立的“爱心活动室”,让她既能工作,又能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

  • 桐城“四维赋能”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摘要:本报讯近年来,桐城市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创新“四维赋能”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具有示范价值的乡村振兴新样板。山水塑形,文化铸魂,构建绿色发展新范式。桐城市立足“一村一品”特色,以“四味调和”理念重塑乡村

  • 移动休息室为工人送“清凉”

    摘要:本报讯“这个天气干活,汗流浃背是常事,累了热了,能进这个‘休息室’里吹吹空调喝点水真是太舒服了!”7月6日,在亳蒙高速涡蒙段路面2标施工现场,建设者王振指着移动空调车搭建的工人休息室说。笔者在现场看到

  • “一家人在一起才叫幸福”

    摘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夫妻间最浪漫的承诺,但承诺容易,坚守不易。在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柏龄社区,就有这样一位妻子,她叫黄善霞,面对瘫痪在床16年的丈夫,不离不弃,用柔肩扛起家庭重担,并给予丈夫无微不至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千万工程”为引领

桐城“四维赋能”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期次:第8619期   

本报讯 近年来,桐城市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创新“四维赋能”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具有示范价值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山水塑形,文化铸魂,构建绿色发展新范式。桐城市立足“一村一品”特色,以“四味调和”理念重塑乡村。范岗镇杨安村智慧农业“大托管”模式激活土地潜力,双港镇山明村“渔光互补”与桃花走廊相映成趣,唐湾镇蒋潭村茶文化研学传承历史文脉,明经书院、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旧址等古迹在保护中焕发新生。村庄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双港镇山明村依山就势打造“绿树村边合”的自然景观,唐湾镇蒋潭村借山水之势建起的“雾聚茶谷”,实现了“青砖黛瓦马头墙”与现代田园诗意交融。如今的桐城乡村,既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生态家园,更是“记得住乡愁”的文化载体。

党建引领,共建共享,凝聚振兴强大合力。该市通过开展“板凳议事会”“夜话会”等民主协商形式,建立群众参与治理的长效机制。全市累计动员群众筹资 1000 余万元、投劳 2000 人次。文昌街道汪洋村村民自发拆除旧房、筹劳 269 工日共建“仙龙湖电商孵化中心”。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机制成效显著,引入社会资本 1.3 亿元,带动总投资 2.29 亿元的精品村建设。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共建热情高涨。

产业融合,链条延伸,激活发展内生动力。“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链持续完善。双港镇山明村建成富锌大米加工厂,年产大米 1 万吨;青草镇尧天村改造“皖双塘”粉丝基地,延伸红薯粉丝产业链,预计年增收 8%;范岗镇杨安村智慧产业园年产番茄 4000 吨,带动 80 余户农民户均增收 3 万元。新业态更添活力,唐湾镇蒋潭村红色研学基地串联大独山烈士陵园等景点,年培训学员 2000 人次;双港镇山明村精心建设民宿“撒欢体验场”,培育农耕研学、星空露营等场景,年接待游客超 3 万人次;文昌街道汪洋村立足特色山地风光资源,打造仙龙湖电商孵化中心,目前已接待游客 1 万余人,实现营收 20 余万元。“摇钱树”林业景观带、富锌小龙虾种养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四季有景、三产融合”的生态经济模式让村庄焕发持久生命力。

智治融合,德法并重,夯实基层治理根基。从“生态美积分超市”到“门前三包”责任制,积分制管理让1000余户村民兑换物资超10万元;从普法宣传1200余次到环境整治承诺书签订6000份,“法治护航”守护绿水青山;“好媳妇”“好婆婆”评选、“乡风评议会”弘扬崇德向善新风,德治浸润乡土。数字治理更显温度,村级数字管理平台整合党建、安防、环境监测等功能,实现“一屏观全村、一网管全域”。“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四治融合体系,让乡村治理既有“硬约束”,更添“软实力”。(路威龙)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