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7-2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伏日的消夏三味

    摘要:蝉声骤然高亢,搅碎了午后凝滞的空气,伏天的热浪如巨石般压顶而来。这非比寻常的酷热,古书里早有定论。《礼记》轻描淡写地记下:“土润溽暑”,道出土地吸饱水汽后,闷热如蒸笼般的天气。古人避暑的智慧,首先体现

  • 李可染与宣纸的羁绊

    摘要:“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宣纸自诞生起,便备受赞誉,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称。其制作工艺繁复严苛,需历经108道工序,而捞纸环节尤为关键,一浸一挑全凭手上功夫,误差须控制在1克

  • 三十载基层笔蕴情

    摘要:在基层岗位默默耕耘30余载,于我而言,写作是与文字深情相拥,是为基层职工谱写赞歌、记录人间真善美的漫漫征程。我坚信,扎根基层,以真心书写职工故事,才能雕琢出触动人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儿时,旧书摊

  • 夏游姥山岛

    摘要:蝉鸣拉开盛夏大幕,暑气升腾中,我携女儿驱车逃离城市喧嚣,奔赴近郊巢湖姥山岛,赴一场夏日之约,寻觅清凉与宁静。抵达码头,渡轮缓缓驶来,白色浪花在船尾翻涌,似欢迎礼赞。登船后,夏日湖风裹挟水汽扑面,驱散燥

  • 戈壁深处的马兰

    摘要:车轮滚滚,碾过无垠戈壁,沿着天山山脉一路向西,夕阳下,尘烟泛起金辉。丈夫忽然摇下车窗,指着天际线上一抹绿影:“看,马兰到了!”熟睡的儿子瞬间睁大眼睛,好奇地贴紧玻璃。望着那熟悉的轮廓,记忆如潮水般将我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十载基层笔蕴情

   期次:第8624期   作者:□袁牧

在基层岗位默默耕耘30余载,于我而言,写作是与文字深情相拥,是为基层职工谱写赞歌、记录人间真善美的漫漫征程。我坚信,扎根基层,以真心书写职工故事,才能雕琢出触动人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

儿时,旧书摊上的小人书是我课外的精神慰藉。昏黄的煤油灯下,文字构建的奇妙世界令我沉醉,写作的种子就此种下。那时,我捧着日记本,笨拙又虔诚地模仿书写,纯粹表达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

参加工作后,基层事务繁杂琐碎,写作成了我记录生活、感悟世界的独特方式,也让我更加留意身边职工的动人故事。平凡的基层岗位,处处闪耀着温暖光芒。

初次投稿时,我在乡村初中任教。乡邮员老倪,数十年如一日,无论风雨严寒,都准时投递信件,被大家誉为“活钟表”。他的坚守和执着,让我对敬业奉献有了深刻认知。深入采访老倪,在他邮包旁,听他讲述投递故事:为老人送去远方子女思念时的欣慰,恶劣天气中艰难前行的坚持……每一个故事都饱含他对工作的热爱与责任。我以笔为媒,写下《鸿雁传书暖万家》,意外登上省报。多年后再见老倪,他仍小心翼翼地用塑料布包着那份剪报,视若珍宝。那一刻,我明白编辑青睐有生活温度的文字,读者被打动的是浸透汗水与真心的人间烟火。

写纺织女工孙小荣时,我在细纱车间连续观察十多天。车间里,机器轰鸣,纱锭飞转,孙小荣如灵动的舞者,手指在纱锭间穿梭。她指甲缝嵌满棉絮,那是勤劳印记;在震耳欲聋的机器声中,精准捕捉断线异响,那是专注体现。与她交流得知,为练就本领,她付出无数努力,用专注和坚韧诠释对工作的热爱。最终,《平凡里的不平凡》在《党员生活》杂志发表,孙小荣成为封面人物。她的故事激励更多人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平凡,让更多人看到基层劳动者的光芒。

还有一次,中组部提出流动党员管理新课题。我敏锐捕捉基层一线新鲜经验,深入调研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职工。他们积极创新管理方式,用心服务流动党员,让流动党员感受组织关怀和温暖。我深入采访,了解他们工作中的困难挑战及克服方法,感受基层职工的智慧和创造力。我写成《离乡离土不离党》,文章登上中央党报头版,还被多家媒体转载,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然而,写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也曾迷茫困惑过。为获奖迎合征文主题,为虚名参加各类采风,笔下文字失去本真,变得浮夸造作。直到一位老师友善地提醒:“不要盲目跟风,踏踏实实写几篇令自己满意的文章,才是正道。”这如警钟般敲响,让我幡然醒悟。

于是,我再次扎根基层,每日穿街走巷,叩门入户与居民闲话家常,倾听他们的悲欢忧喜;也常蹲守车间一线,看工人挥汗如雨,感受生活脉搏里跃动的希望生机。这段时光,让我寻回写作初心,内心收获宁静和满足。

“好文章不是技巧的花活,而是被生活焐热的真相。”作为一名普通基层工作者,我愿继续以笔为犁,深耕基层沃野,用文字书写身边职工的精彩人生,让更多人感受基层的温暖与力量,为基层一线职工深情放歌。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