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7-2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伏日的消夏三味

    摘要:蝉声骤然高亢,搅碎了午后凝滞的空气,伏天的热浪如巨石般压顶而来。这非比寻常的酷热,古书里早有定论。《礼记》轻描淡写地记下:“土润溽暑”,道出土地吸饱水汽后,闷热如蒸笼般的天气。古人避暑的智慧,首先体现

  • 李可染与宣纸的羁绊

    摘要:“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宣纸自诞生起,便备受赞誉,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称。其制作工艺繁复严苛,需历经108道工序,而捞纸环节尤为关键,一浸一挑全凭手上功夫,误差须控制在1克

  • 三十载基层笔蕴情

    摘要:在基层岗位默默耕耘30余载,于我而言,写作是与文字深情相拥,是为基层职工谱写赞歌、记录人间真善美的漫漫征程。我坚信,扎根基层,以真心书写职工故事,才能雕琢出触动人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儿时,旧书摊

  • 夏游姥山岛

    摘要:蝉鸣拉开盛夏大幕,暑气升腾中,我携女儿驱车逃离城市喧嚣,奔赴近郊巢湖姥山岛,赴一场夏日之约,寻觅清凉与宁静。抵达码头,渡轮缓缓驶来,白色浪花在船尾翻涌,似欢迎礼赞。登船后,夏日湖风裹挟水汽扑面,驱散燥

  • 戈壁深处的马兰

    摘要:车轮滚滚,碾过无垠戈壁,沿着天山山脉一路向西,夕阳下,尘烟泛起金辉。丈夫忽然摇下车窗,指着天际线上一抹绿影:“看,马兰到了!”熟睡的儿子瞬间睁大眼睛,好奇地贴紧玻璃。望着那熟悉的轮廓,记忆如潮水般将我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可染与宣纸的羁绊

   期次:第8624期   作者:□陶翠霞

“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宣纸自诞生起,便备受赞誉,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称。其制作工艺繁复严苛,需历经 108 道工序,而捞纸环节尤为关键,一浸一挑全凭手上功夫,误差须控制在 1 克内,如此方能造出“内坚而外柔,纹理细腻,颜色洁白”的佳纸。

我真正深入了解宣纸,是在泾县宣纸小镇。在宣纸博物馆里,国宝级老宣纸与字画令人目不暇接,一组书信更是吸引了我的目光。展柜中陈列着国画大师李可染 1984 至 1988 年间写给时任宣纸厂老厂长崔保来的四封信件。对李可染而言,优质宣纸是创作的基石,直接影响其艺术表达。他在信中坦言:“我常梦想,我手边如有二十刀应手佳纸,我的艺术必然会有一个相应的飞跃。这样的梦想,除了求您别无办法。”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李可染对宣纸要求极高,每收到宣纸,都会反复试用,详细记录用纸心得、撰写鉴定,并将试墨样纸一并寄回。1984年2月9日的信中,他提到去年二月收到宣纸厂师傅用三月份桃花水特制的佳纸,品质有很大提升,同时提出改进建议:用细嫩皮料,禁用漂白粉,因近年宣纸变黄快,与 40 年前画作相比差距明显;纸性要柔软,刚脆之纸落墨刻板无韵味,在北京干燥气候下尤为不适。信末,他希望宣纸厂精益求精,制出超越前代的佳纸,为国画发展贡献力量。

“无好纸绝无好画”,这是李可染用纸的深刻感悟。为求好纸,他请宣纸厂为其制作个人专用纸,并表示“价值问题以工料核算为准,不必计较,制成后需款多少,我当如数汇寄”,还对选料、生熟度、漂白方式、纸性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工人师傅历经三年反复调整,终成佳纸。李可染笑称:“我本来是废画三千,现在是张张成功。”他深情写道:“我13岁学中国画,60余年来深感宣纸是中国画的生命线,历代伟大画家的杰作无不与宣纸质量相关。每画一张好画,便对制造宣纸的工厂和工人师傅满怀感激。”

20 世纪 80 年代,李可染不仅与老厂长书信交流,还亲自到访泾县宣纸厂,足见其对宣纸的讲究与执着。也正因画家的“挑剔”,一张张生宣、半熟宣和熟宣才能在时光中流光溢彩。

书信中,人情往来亦令人动容。李可染举办画展,会给老厂长送“请柬”,寄去展画册页、图录等;也会吐槽求字画的人太多,纸不够用。频繁的书信往来中,二人渐成老友,友情如乌溪之水般清澈透明、涓涓不息。

这些来信,让我对宣纸有了全新认识。宣纸作为文房四宝之首,其质量提升对书画艺术发展至关重要。正如李可染所说,用纸效果靠书画家鉴定,制造水平则依赖厂里专家和老师傅。优质宣纸,是制造者与使用者密切合作、共同成就的结晶。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