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家店,外卖和堂食区别对待,正是“双标”最直观的体现。消费者花同样的钱点单,买的同款食物,却被调包成“将就版”快餐。将消费者人为划分为“堂食贵宾”与“外卖过客”的做法,显然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基本准则。
比食材新旧差异更隐蔽的“双标”,藏在更多消费细节里。火锅店的堂食肥牛卷纹理分明,外卖的碎肉却拼不成片;面馆的堂食汤底熬足 8 小时,外卖的汤料靠粉剂冲调;甚至连分量都玩起“猫腻”——堂食碗冒尖,外卖盒只装半满。这些差异,消费者隔着屏幕看不穿,只能在咬下第一口时暗自疑惑,却难以当场追责。
对于“双标”行为,商家或许有一万个理由。比如,外卖配送耗时长,新鲜食材易变质;平台抽成高,不用冻品赚不到钱等等。但再堂皇的借口,也遮不住一个事实:花同样的钱,消费者理当得到同等品质的商品。当堂食“诚不欺我”与外卖“糊弄了事”形成鲜明对照,伤的不仅是食客的胃,更是行业的信誉。
外卖软件的发明,有助于打破信息壁垒,哪家店干净,哪道菜热销,手指一划便知。但“双重标准”的存在,让便利成了“陷阱”。消费者看到的是堂食实拍图,收到的却是偷工减料品;评价区晒的是堂食体验,误导的却是外卖下单者,活生生将线上消费变成了“盲盒交易”。
信息不对称成了部分商家的“生财之道”。有餐馆老板直言:“外卖客多是一次性生意,糊弄过去就行;堂食要靠回头客,不能马虎。”如此短视的逻辑,俨然把外卖平台视作“清库存”的渠道,将线上消费者当成了“冤大头”。
更值得警惕的是,平台的监管漏洞进一步助长了这股歪风。审核时看的是堂食卫生,评价体系混同了堂食与外卖体验,投诉处理往往“和稀泥”。当“挂羊头卖狗肉”的成本太低,就会有更多商家跟风效仿,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认真做外卖的商家吃力不讨好,投机取巧的反而赚得盆满钵满,损害的是整个餐饮市场的生态。
根治“双标”乱象,不能只靠商家自觉,必须多方发力,让外卖与堂食“一碗水端平”。河北已有人因外卖食材与宣传不符,起诉商家获赔10倍价款。这一案例表明,只有让法律的牙齿咬得更紧,对“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该罚的罚、该曝光的曝光,才能让失信者付出应有代价。
平台更该扛起主体责任。与其在满减优惠上玩花样,不如在监管上下硬功夫,要求商家明确标注外卖与堂食的差异,建立外卖食材溯源系统,将“双标”投诉纳入商家评分体系。消费者的知情权在手,选择权才能真正落地。
消费者遭遇“货不对板”,看到“双标”套路,要敢于较真投诉。外卖不是“二等餐”,线上消费不该低人一等。每一次维权,都是在给行业划红线,倒逼商家规范经营。
餐饮市场的生命力,在于“食以安为先,信以诚为本”。堂食与外卖,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该一面光鲜、一面斑驳。外卖与堂食用同一个标准烹制,订餐软件才能真正变回便利的工具,而不是让人犯怵的“糊涂账”。食客的眼睛或许会被屏幕蒙蔽,外卖行业或许会一时失序,但味蕾不会说谎,公平正义终将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