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8-0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鲁迅与齐寿山的挚友情

    摘要:鲁迅先生性情刚直,疾恶如仇,难免结怨不少人;但他待人真诚,识见超凡,身边从不缺少肝胆相照的朋友。在鲁迅的挚友中,除了写下《亡友鲁迅印象记》的许寿裳,便是齐寿山了,他们二人并称鲁迅“一生挚友”。齐寿山来

  • 摇到外婆桥

    摘要:

  • 系草绳的瓠子

    摘要:“七月断瓜,八月断瓠”,在夏日瓜果的热闹世界里,瓠子虽非耀眼明星,但“瓠”字由“夸”与“瓜”巧妙组合,足见其自古便受夸赞。我自小不爱吃瓠子,可家里菜园子上的瓠子藤蔓从未断过。瓠子能食用时,母亲会给部分

  • 鱼龙洞探幽

    摘要:连日高温难耐,周末,闺蜜计姐一家邀我去鱼龙洞避暑,我欣然应约。鱼龙洞地处石台县六都镇六都村,距青阳县城不到50公里。驱车从县城向东,经杨田、过陵阳,一个多小时便抵达鱼龙洞风景区。景区入口处,一座红蓝相

  • 永远的朱日和

    摘要:昨夜整理旧物,一只褪色铁皮盒不慎滑落,泛黄的照片与尘沙一同倾泻。刹那间,记忆深处的朱日和训练场如画卷展开:草原的风轻拂迷彩少年的脸庞,身后装甲洪流绵延,天边晚霞将履带辙痕染成金色,远处暮归牛羊悠悠,那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远的朱日和

   期次:第8634期   作者:□郑业权

昨夜整理旧物,一只褪色铁皮盒不慎滑落,泛黄的照片与 尘 沙 一 同 倾 泻 。刹那间,记忆深处的朱日和训练场如画卷展开:草原的风轻拂迷彩少年的脸庞,身后装甲洪流绵延,天边晚霞将履带辙痕染成金色,远处暮归 牛 羊 悠 悠 ,那 是“北剑 2000”演习留存的画面,也是我最后 一 次 参 与 其 中 。25年转瞬即逝,可只要闭上眼,朱日和的风便在耳畔呼啸,沙石的粗粝、野草的清香,将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酿成心底最醇厚的怀念。

19 岁那年的盛夏,我初次踏上朱日和的土地。军列沿京二线穿梭一天一夜,抵达朱日和车站后,我们即刻卸载行军。身为连部文书,我 享 受 了 “ 专车”——抢修用的工程车待遇。驾驶员曾班长是四川人,一路上眉飞色舞地讲述草原趣事,我听得入神,结果车迷失了方向。茫茫草原独行,无参照物极易迷失,入夜更是麻烦重重。我们没带通讯工具,只能凭感觉一路颠簸。好在月亮升起时,“朱日和训练基地”的标牌映入眼帘,心这才落了地。

进入驻地,搭帐篷成了首要任务,这是项技术活。老兵们手把手教我们打脚钉、砌围挡、压蓬裙,哪个环节出错,就可能面临风雨侵袭、蛇虫侵扰。朱日和的风极具个性,春天裹沙砾打脸生疼,夏天带热浪烤得滚烫,秋天卷衰草掠过草原,冬天夹冰雪穿透棉裤,甚至能摧毁搭好的帐篷。安顿好后,我们进入“装修”阶段,捡来彩色石子在台基上摆出标语口号,彰显连队特色。起初我质疑这与练兵何干,被连长批评后才明白,这叫作风养成。后来我懂了,正是这桀骜不驯的风和重重困难,磨去了一代代军人的稚气,铸就了他们的刚毅。

驻训的日子在嘹亮的号声中开启。天未亮,紧急集合哨音刺破营区寂静,军靴敲击地面的声音在草原此起彼伏,战士们以标准的“三步蹬车”动作迅速进入战位。发动机轰鸣震得胸腔发麻,履带转动扬起遮天蔽日的沙尘,乘员们紧盯通往预定目标的道路 ,警 惕 随 时 可 能 出 现 的“ 敌情”。太阳升起时,训练场已化作钢铁的海洋,坦克炮管在晨光中闪烁着凌厉的光芒。

最后那场演习令我记忆犹新。我团受命狂飙突进,必须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公里数的战场机动。不料途中暴雨骤至,黑云压顶,狂风呼啸,大颗的雨滴砸向草原,似要加入这场激烈的红蓝对抗。暴雨给机动带来极大困难,但我们斗志昂扬,毫无犹豫,在泥泞中连续行军三个多小时,按时抵达集结地点。因为我们深知练为战的道理,只有在恶劣条件下练好兵,未来战场才能从容应对挑战。雨停时,天边架起彩虹,横跨硝烟未散的战场。我们满身泥浆站在战车旁,看着彼此狼狈的模样哈哈大笑。

朱日和的浪漫藏于粗犷外表之下。训练间隙,我们在战车旁支起小马扎,听老兵讲过去的故事。那达慕大会上,山东兵潘某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朗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虽把“孤烟”读成“黑烟”,却无人笑话。因为战车喷出的黑烟在草原尽头笔直升起,比古诗意境更为壮阔。夜晚的训练场格外宁静,躺在坦克旁仰望星空,银河仿佛触手可及,流星划过,似在低声许愿:“希望明天打个漂亮仗”“希望家人平安”“希望能一直守着这片土地”。贺班长总爱给我们讲演习经历,咱连装备虽差,却凭着一股韧劲打出漂亮穿插。他眼角的皱纹里,写满了忠诚与坚守,那是军人的深刻内涵。

离别来得猝不及防。“北剑”结束那天,我们列队站在战车前,晚风卷起沙砾,吹得军旗猎猎作响,也吹湿了我的眼眶。我默默抚摸着冰冷的装甲,它陪我无数次冲锋,早已成为无声的战友。收拾行装时,我悄悄装了一抔沙土放进挎包,那里有我挥洒的汗水。文书小宋看着这一切,泪水夺眶而出,他知道我回去后就要转业了。离开那天,车队行驶在草原上,我不停回头张望,直至训练场的轮廓消失在视线中。车窗外,成群的牛羊悠然走过,蒙古包升起袅袅炊烟。

25年过去,我在尘世中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每当看到沙场点兵的画面,胸口总会不由自主地发热。训练场上的汗水、演习中的考验、星空下的诺言,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印记。那片土地教会我的,不仅是战术技能,更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永不言败的韧性和对家国的忠诚。我小心翼翼地将照片放回盒中,如同将那段岁月珍藏进心底。那时的我眼神青涩,却有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是啊,没有一代代军人的奉献与牺牲,哪来这如歌的岁月静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