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性情刚直,疾恶如仇,难免结怨不少人;但他待人真诚,识见超凡,身边从不缺少肝胆相照的朋友。在鲁迅的挚友中,除了写下《亡友鲁迅印象记》的许寿裳,便是齐寿山了,他们二人并称鲁迅“一生挚友”。
齐寿山来自河北高阳,出身官宦世家与书香门第,其兄是著名京剧理论家齐如山。1912年,鲁迅与齐寿山这两个同龄人一同进入当时的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鲁迅担任佥事,齐寿山为部员。
翻开《鲁迅日记》,其中提及齐寿山的文字竟有200 余处,远超其他友人。日记里首次出现齐寿山,是在 1912 年 6 月 10 日,两人一同前往天津出差:“午后与齐君宗颐赴天津,寓其族人家,夕赴广和楼考察新剧,则以天阴停演,遂至丹桂园观旧剧。”齐寿山,名宗颐,字寿山。想来此次一同出差,让他们加深了了解,此后交往愈发频繁。有趣的是,同月18日鲁迅的日记记载:“晨头痛,与齐寿山闲话良久始愈。晚雷雨。”与齐寿山闲话良久,鲁迅的头痛竟不治而愈,真可谓“妙语解颐”,能止痛消愁。
此后,两人的交往愈发密切。“(1912 年)二十日上午同司长并本部同事四人往图书馆阅敦煌石室所得唐人写经,又见宋元刻本不少。阅毕偕齐寿山游什刹海,饭于集贤楼下午四时始回寓。”此后,他们常常相约游逛北京的什刹海、厂甸、小市,一同淘书访古;一起聚餐畅谈,互相借阅珍本秘籍,互赠家乡土产,情谊在平凡交往中日益深厚。
1919 年,鲁迅在北京购房时,齐寿山多次陪他四处看房,还不断借钱给他。交付房款时,齐寿山又为鲁迅筹集资金,日记中记载:“(1919 年)十三日晴。上午托齐寿山假他人钱五百,息一分三厘,期三月”。在齐寿山的帮助下,鲁迅一大家人顺利住进八道湾新宅。鲁迅从绍兴回来后,不忘表达谢意,“上午送齐寿山龙眼一篓”;从西安暑期讲学回来,又“赠徐思贻以《颜勤礼碑》一分,徐吉轩、齐寿山各二分”。
1920 年,鲁迅的财务状况陷入困境。2月17日,鲁迅一领到薪水,就第一时间还了部分借款,“下午支本月奉泉(薪水)二百四十。还齐寿山所代假泉(借钱)二百,利泉八”。如此一来,鲁迅身边所剩无几,于是 3 月 4 日“午后从齐寿山假泉五十”。5 月19 日,三弟周建人的孩子周沛大病住院,鲁迅又“托二弟从齐寿山假泉百”。此后,7月10日,“上午收五月奉泉卅。又从齐寿山假泉四十”;7月13日,“上午往同仁医院。下午沛退院回家。从齐寿山假泉卅”;7月27日,“大雨。上午从齐寿山假泉十……”齐寿山俨然成了鲁迅的“假泉”周转库。
1919年,鲁迅刚筹集3500元买下八道湾新宅,还没缓过劲来,1920 年 5 月,三弟的孩子又生了一场大病,住院 50 多天。雪上加霜的是,教育部常常欠薪,一拖就是数月。手头拮据时,鲁迅首先想到的就是找齐寿山“假泉”。当然,鲁迅也会找其他友人救急,如 1920 年 8 月 2 日,“上午得车耕南信。午后从徐吉轩假泉十五。从戴芦舲假泉廿”。后人若不知情,或许会觉得鲁迅不差钱,谁能想到,鲁迅也有这般不断“假泉”的困顿岁月。
不过,鲁迅向来有钱即还,从不过夜。例如“上午收七月分奉泉三百。还齐寿山二百。”“晚收八月下半月及九月分奉泉四百五十。还齐寿山百七十,朱孝荃五十。”由此可见,鲁迅是个极讲诚信之人。
鲁迅不仅诚信,还是个重情重义的性情中人。1923年12月7日,鲁迅日记记载:“晨往师校讲,收四月分薪水三成五,又五月分者二成,共泉十元。午后往大学讲。下午寄三弟信。赠齐寿山、杨仲和以《桃色之云》《呐喊》各一部。”同年 12 月 15 日,又记:“午后往总布胡同燕寿堂观齐寿山结婚礼仪,留午饭。”
以诚相待,以信相交,于平凡生活中见证真挚情谊,在患难时刻彰显肝胆相照,这便是鲁迅与齐寿山十几年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