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六安市扎实推进民生领域问题小切口专项整治,创新开展“亲情有约我帮您检”环保帮扶模式,截至目前,已为170余家企业开展上门环保体检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701个。
建立完善机制,做到“企有所呼我有所应”。一是建立事前预约机制,全面了解诉求。印发《六安市规范涉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梳理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痛点清单,对全市1202家重点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布“亲情有约我帮您检”企业环保帮扶公告,企业可通过电话、微信、书面等形式发起邀约,提交《环保帮扶体检邀约申请表》,生态环境部门接表后,全方位与企业对接、解决诉求。二是建立事中体检机制,全面诊断问题。整合内部多业务端口,通过“多口变一口”综合环保核查模式,围绕企业排污许可证,针对环保手续合规性、污染防治设施、环境管理制度、风险防控等4大类14个分项,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全要素综合体检,实现一次上门完成多次核查。聘请12名环保技术专家,组建50余人的“环保专家”团队,以“执法+专家”组合为企业现场帮扶,提高体检精准度、专业性。三是建立事后帮扶机制,全面跟踪服务。体检后,专业团队为企业出具企业环保帮扶体检报告,根据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能立行立改的立即改,需要长期持续整改的,指导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工作联络员和帮扶指导员制度,负责帮助企业做好后续整改及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已明确 37 名环保专家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全程跟踪帮扶整改服务,确保改彻底、改到位。
做实服务举措,确保问题真解决、企业真受益。一是明确政策、打消企业顾虑。明确对体检发现的问题不作处罚依据和依法自行制定整改时限等惠企举措,制定《六安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十不准”》,通过“局长企业面对面”“园区管委进企业”等方式,进行政策答疑,确保企业对“预约式”环保体检知政策、解心结,能够大胆预约、放心体检,目前 339 家企业主动咨询政策。二是明确措施、帮助企业整改。针对体检发现问题,体检专家团队与企业共同制定精准、科学、依法的“治疗建议”,既解决“疾病”,更防范“未病”。截至目前,针对诊断出的需要完善手续、制度缺失等312个个性问题,“一企一策”制定解决方案,推进快速整改;针对诊断出的改治污设施类 389 个共性问题,专家团队与环保部门深入剖析,抓好整改的同时注重健全相关制度。三是优服务、保障企业发展。通过送检上门的机会宣传惠企政策,重点宣传《空气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方案》《重点行业企业门禁及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奖补工作方案》《推进国二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更新工作方案》等惠企政策。同时,帮助企业积极争取技改等项目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已谋划申报 17 个中央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其中10个项目已进入储备库,成功争取中央财政支持资金9000余万元。
深化作风转变,提质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转变理念,政府从事后“执法官”到全程“服务员”。建立“事前应约帮扶、事中文明执法、事后跟踪服务”全链条监管模式,印发《六安市生态环境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程序规定(试行)》《六安市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监管工作方案》《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征询意见建议调查表》等文件,将“服务”走在“监管”前面,助力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有效防控环境污染风险,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二是转变角色,企业从“怕检查”到“盼服务”。破除“重复查、多头管”痛点,以柔性服务消除企业顾虑,环保部门带着“体检报告”进车间,通过金寨金鸿诺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华电六安电厂、安徽华福新材料等重点行业企业主动申请体检和树立标杆示范引领,扭转部分企业管理者只要不碰环保高压线、不越法律雷池的被动思想,迈向主动履行环保责任,实现“要我治”为“我要治”转变。目前,全市环保部门因企业诉求主动上门体检企业155家,涉及钢结构、羽绒制品、电子科技、再生资源、化工新材料等多类别。三是增强服务能力,推动服务从“救火式整改”转向“系统性赋能”。聚焦政企协同能力跃升,从治标应对到长效赋能,建立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服务机制,探索开展受邀上门服务模式,适应涉企执法检查改革现实需求,拉近政府与企业距离,实现“解决一个问题,激活一类生态”。今年以来,全市环保信访量同比下降14%;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实现同比改善,PM2.5 浓度 39.8 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 1.7%;优良天数比例84.5%,同比改善7个百分点。
(晟焕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