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困熏蒸。”酷热难耐之际,人们汗流浃背、心烦气短,仿佛都成了“老病者”。借用李清照的话来形容便是:骄阳更兼烈火,到黄昏,依旧热浪淋漓。这般酷热,又怎是一个“热”字所能尽述,所以才有了“伏”这个贴切的字眼。
看到“伏”字,我忍不住望文生义——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狗,趴在阴凉处,舌头垂到地面,汗水如瀑。人呢,也是无精打采,挥汗如雨。
《说文解字》有云:“伏,司也,从人从犬。‘明人事,非说犬也。’”清代学者王筠遍览典籍后考证,伏字并无涉及犬的语义,只是借用“犬”字来模拟伏的姿态罢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仅一个“伏”字,便令人心悦诚服。
倘若你不是养尊处优,那在酷热中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从表示姿态的“伏”,到象征炎蒸的“伏”,这般接地气的语义演变,实则是劳动者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暑夏时节,阳气强势上升,阴气被迫藏伏于地下,故而称之为“伏”。
唐代小百科全书《初学记》对伏暑现象进行了科普。一年有四季,即春夏秋冬。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由秋而冬、由冬而春、再由春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季节更替,物换星移。然而,由夏到秋却出现了问题,因为火克金,无法生金。金不敢现身,只能潜伏起来,这潜伏便是“伏”。
古人依据五行学说,将伏日称作长夏,把“伏”归为土属性,然后对季节进行重新划分。如此一来,春夏长夏秋冬,四季变为五季,得以周而复始地轮转: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仔细琢磨,其中颇有道理。暑夏时节,属火的夏季气势汹汹,属金的秋季只好暂时蛰伏于土中,孕育秋实,留得青山在,伺机再动。
诗人有云:“三伏金藏暑正隆,火云万里日轮红。”说的正是此意!这让我想起咣当打铁的嵇康与气哼哼溜走的钟会。嵇康如火般热烈,钟会似金般冷峻。火克金,但金生水,水又克火。所以,当钟会在司马家混得风生水起后,便对曾让自己脸红“怠走”的偶像嵇康,毫不留情地加以诋毁。
人生在五行之中,活在三界之内。五行的相生相克、自然循环,人亦难以逃脱其规律。
这与犬又有何关系呢?李斯临死前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兔死狗烹而已。”但这与“伏”又有何关联呢?章太炎曾说,三伏的“伏”,原本的字是“疈(pì)”,意为剖开作祭品的动物。所以,炎蒸三伏,还有一种含义是在夏天杀狗以祭祀。
一股凉意从字里行间悄然传来。我合上书,站起身,抹了抹额头和脊背的汗水,杜甫的诗句如蝉鸣般在耳边响起:“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