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媒体报道,合肥市近年来创新利用城市“边角地”建设便民停车场,累计新增停车泊位约 6.4 万余个,不仅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题,更探索出一条集约高效的城市空间治理新路径。这看似微小的“边角料”革新,实则映照出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从粗放扩张走向精细活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智慧。
合肥的实践表明,城市更新并非一定要大拆大建。那些被遗忘的闲置空地、待建的过渡地块、畸零的边角空间,恰如城市的“缝隙”,看似无用,却蕴藏着可观的潜能。通过“微改造”“巧利用”,这些空间被赋予新的功能,既缓解了停车压力,又改善了环境秩序,实现了资源利用最优化和市民福祉提升的双赢。这种“见缝插针”式的更新,成本低、见效快、影响小,展现了城市治理中“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思维。
此举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其对城市发展模式的启示。过去,许多城市热衷于追逐宏大的地标性项目,往往忽视了身边那些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微空间”。合肥从“边角地”入手,体现出治理重心下沉、贴近民生的务实取向。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城市品质不仅体现在摩天大楼和宽阔的马路上,更蕴含于那些让居民感到便捷、舒适、温暖的细节之中。学会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恰是现代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必修课。
城市空间的“边角料”焕新,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它减少了对新增建设用地的依赖,通过存量优化提升了城市承载能力,顺应了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方向。这与“公园城市”“低碳城市”等理念高度契合,为高密度城区破解资源约束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我们或许可以进一步拓展“边角料”的用途——不仅是停车场,还可化身社区花园、运动角落、文化驿站等,让城市每一处“毛细血管”都焕发生机。
合肥的探索值得借鉴,但也要注意避免“为改而改”。边角地利用需科学规划,充分听取市民意见,精准对接需求,防止建成后闲置。同时,应建立长效机制,统筹建设与运营,确保这些“小微空间”不仅能建得好,更能用得久、活得久。
城市是生命的共同体,其魅力既在于宏大叙事,也在于细微处的关怀。善待每一寸土地,用心激活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方能真正构建起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让“边角料”成为“金角银边”,是一座城市走向成熟的标志,更是对“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