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的“东大门”天长市,仪器仪表这一“工业眼睛”,已从昔日的零散作坊,发展壮大为产值近800亿元的产业集群,掌控全国 60%压力表市场,产品覆盖从高铁轴承监测到核电压力传感的高端制造全领域,撑起地方经济发展的“钢筋铁骨”。
这座被誉为“中国仪表之乡”的皖东小城,正将“小产业”锻造成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引擎”。
产 业 崛 起 :从“零散作坊”到“集群高地”
走进安徽天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仪表产业园,这里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
“我们的温度仪表能够承受2500磅高压,在1400℃极端环境下保持精准测温,其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真正实现了性能与性价比的双重优势。”该公司总经理毛文章介绍,“我们已由单一的温度仪表发展到如今拥有温度、压力、物位、流量、成套等功能的五大系列仪表产品。”
目前,天康集团年产值达 150 亿元,已成为全国同行业“排头兵”,今年成功跻身“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电力、化工等行业和领域。
作为本土龙头企业,天康集团的发展历程是天长仪器仪表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天长市的仪器仪表产业底蕴深厚,是全国该产业的发源地之一。经过数十年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零星家庭作坊、乡镇企业,逐步集聚成长。目前,企业数已突破500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0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00家,2024 年实现产值近 800亿元。仪器仪表产业成为当地工业经济“挑大梁”的首位产业,智能仪器仪表产业集群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100 家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政 策 赋 能 :精准滴灌培育产业沃土
产业的红火离不开政策的持续滋养。天长市出台《关于扶持仪表电缆产业做优做强的若干政策》等专项政策,推动产业从“全面开花”向“集群集聚”转变,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施策、一企一策”转变,从鼓励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向鼓励技术、产品、市场升级等高质量发展转变。该市财政每年投入近 1000 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近1亿元。
天长市大力强化技术的突破与产业的整合。该市出台专项政策在用地、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引导众多小散企业实行技改,并进入仪器仪表产业园,让其走上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同时,启动工业企业分层培育行动计划,精准定位集群主导产业,强化其特色优势,以“专而强”的产业打造“优而壮”的集群。
为提升产业集聚度,天长市将全市园区优化为“一区六园八镇”,引导各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并在用地、金融、奖补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此外,天长市高标准编制完成《天长市“十四五”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规划》,并制定了千亿产业五年行动计划,构建“主业明晰、重点突出、特色明显”的产业新格局。
链 式 发 展 :强链补延提升产业韧性
围绕做强产业链,天长市积极做好“链上”文章。针对智能仪器仪表产业链条的缺项和延伸方向,该市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寻求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和上市公司开展合作,争取业务配套,寻求并购或参股经营。
近年来,该市已陆续引进中德合资企业普力斯特测控、江元(天长)科技等10多家从事高端传感器和流量计研发制造型企业落户高新区,并在积极对接汉威电子、伟岸仪表等国内知名仪表企业落户天长。
更为关键的是,由天康集团等 30 余家骨干企业发起,引入合工大、中科院等高校院所,联合伟岸仪表等国内外知名仪表企业,天长市组建了“天长市仪器仪表产业技术联盟”。
该联盟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联盟会员产学研合作提升仪器仪表发展水平。此外,政府主导、联盟成员参与、吸纳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模为1亿元的联盟产业基金。“天仪”等商标获批为中国驰名商标,天康集团等企业均进入了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国企的定点供应商目录。安徽皖控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产品达到国内同行领先水平。
创 新 驱 动:“四题模式”破解成果转化难题
为提高天长仪器仪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天长市推出了“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的“天长模式”。
“天长模式”也被称为‘四题模式’,其核心是把企业的科技需求和高校的研发成果,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和产业资金进行有效结合,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该模式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
据了解,安徽宏康特种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在耐热钢热电偶护套研发上遇到瓶颈,通过“四题模式”,在政府牵线和资金支持下,与合工大祖方遒教授合作成功攻克难题,新产品性能达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产业化产值1512万元。
天长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林介绍,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天长市设立了全省首个县级科技大市场,线上平台聚集了百家高校、千名专家、万条科技成果资源;线下平台可开展资源对接、成果交易、宣传培训等科技服务,近 20 所高校院所入驻天长市人才科创城。近三年,该市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多项。
(李炳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