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籍农民工牛红给江苏省连云港市总工会寄来一面写有“为百姓讨公道,为世间持正义”的锦旗,感谢工会法治工作者为她讨回 15000 元工资以及利息和垫交的案件受理费。据了解,自“八五”普法启动以来,连云港市总工会创新推出组织保障长效化、服务模式品牌化、法律监督柔性化、矛盾化解综合化的“四化”工作法,推动工会法治化建设跃上新台阶,相关经验多次获全国、省级表彰。
走进连云港市总工会法治工作室,墙上悬挂的《法治服务责任清单》格外醒目。这份清单背后是市县区总工会全覆盖的法治建设领导小组架构,以及“关键少数”带头学法用法的生动实践。四年多来,市总工会领导班子开展调研送法 50余次;通过搭建“工会干部学法成长计划”,5 人取得仲裁员资格,2 人拿到法律职业资格证,组建了由2名公职律师领衔的法律专业团队。此外,市总工会还联合市律协组建100人的职工普法团,公开招聘12名法律顾问,累计参与文件审查、信访处置等法律服务510余次,为50余部法规政策立改提出专业建议;每年 30 余万元的法治专项经费,以及涵盖财务、审计、法律服务等30余项制度的汇编手册,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平台建设方面,全市已建成 107 家实体法治阵地、15个空中法律服务平台,40 家规范化职工法律援助中心(站)获得50余万元经费补助。
如今,“小易、小连、小芸、小刚”四个动漫形象已成为连云港工会普法的“代言人”。市总工会打造的“小易说法”品牌,通过卡通普法、空中课堂等形式发布内容120余期,2个视频获评全省工会“十大精品课程”,全国 30 余家媒体转载报道,浏览量突破百万人次。这一创新实践是市总工会推动普法工作从“零散服务”向“品牌发力”转型的缩影。线下,他们依托“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2·4”国家宪法日等节点,开展“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活动260余场,发放普法书籍3万余册;线上,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为2000余名职工提供“点对点”咨询,14 年持续开展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巡回观摩活动,让1300 余人现场学习维权实务。针对货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市总工会建立42 个专项法律服务站,招募 120 名志愿者,开展法律讲座 12 期,服务 6100 余人次,相关做法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感谢工会的‘法治体检’,帮我们规避了用工风险!”近日,连云港某制造企业负责人握着工会法律工作者的手感慨道。原来,市总工会创新推行“四步工作法”,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法律服务:通过上门调研摸清用工痛点,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建立民企法律服务群提供长效支持,聘请企业主担任调解员实现“角色转变”。截至目前,已为530余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通过“一函两书”督促企业整改劳动用工问题,推动企业主从“被监督者”变身“法治宣传员”。某物流公司通过工会调解,不仅解决了拖欠货车司机工资问题,还主动加入劳动争议调解队伍,半年内成功化解 8 起劳资纠纷。市总工会法律部负责人说:“我们将刚性维权转化为柔性服务,既维护了职工权益,又优化了营商环境,实现了职企双赢。”
“从信访接待到法律援助再到困难帮扶,工会一条龙服务帮我渡过了难关。”职工李某在工会的帮助下,不仅追回被拖欠的工资,还获得了临时生活救助。这得益于市总工会构建的“信访-监督-调解-援助-帮扶”一体化维权链条,累计帮助 40 余名职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在矛盾化解方面,市总工会选树22家市级金牌调解组织,8家获全国、省级表彰;联合人社部门连续举办六届调解员技能竞赛,代表江苏参加全国人社法治知识竞赛获晋级赛二等奖;创新“互联网+维权”模式,12351 热线与网站无缝对接,办结法律援助案件 180 余件,帮助职工追回损失3000余万元;QQ跨时空维权案例获评“江苏省法治好新闻一等奖”,5 个案例入选全国“互联网+工会法律服务”典型。(江苏工人报通讯员 易怀丽 李琳 特约记者 刘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