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时,安徽小三线工业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利用成果,如明珠般引人注目。2018年,我们走访霍山县原小三线遗址上新生的“作家村”“画家村”,其创新实践令人印象深刻。自 2020 年起,多次调研与口述采访,让我们全面深入认识了安徽小三线建设的壮阔历史。
1964年,国防工业会议召开后,华东地区迅速开启后方基地建设的筹备工作。安徽,凭借其地处内陆且山地众多的地理优势,成为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同年9月,华东局明确提出“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方针。安徽省委积极响应,规划在皖西大别山部分县山区建设后方战略基地,并要求在1965年上半年完成厂址选择工作。选址过程中,严格遵循“不占高产田,少占可耕地”的原则。例如,皖西机械厂原定的选址方案因不符合要求被否决,重新选址后,占用水田和山地的面积大幅减少,迁民数量也显著降低。
建设初期,安徽小三线建设以生产设施为核心,秉持“先生产、后生活”“先厂房、后宿舍”的原则,优先推动生产厂房动工建设。1965年,皖西机械厂项目正式启动,当年12月便完成了超过2.7万平方米的建筑,生产面积远远超过生活面积。然而,这种快速推进也留下了基建漏项的问题。到了20世纪70年代,建设重点转向设施完善。皖西机械厂最终建成了近7万平方米的建筑,形成了完备的军工生产系统。这一系统的建成,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军事工业的发展与战略推进,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由于小三线单位选址大多远离城镇,修路筑桥成为当务之急。以皖西机械厂为例,厂址确定后,交通、电力等部门迅速行动起来。1965 年 4月,黑石渡到诸佛庵 10 公里的公路顺利筑成;8月,黑石渡大桥竣工通车。六安地区开展“开山筑路”工程,连通了多家企业,单位内部道路也逐步完善。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及外来人口的迁入,带动了当地乡村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霍山县为例,“三线厂迁入后,7 个乡 40 多个村通了公路,受益群众达6.4万多人”,极大地促进了地方交通的改善、商品流通的加速以及市场的扩大。
安徽小三线建设地区多为山区农村,早期水电设施极不完善。不过,小三线单位附近多拥有可利用的自然水资源。在供水工程方面,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引用地表水,如东风机械厂在1966 至 1967 年建成了以孔家河为水源的供水工程;二是兼顾地表水与地下水,如皖西机械厂供水方式经过转变后更为合理。在电力供应方面,资源供应相对便捷,例如霍山县东风机械厂用电便利,而且小三线的电力还供应周边农村,为当地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
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周边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小三线单位的生活设施也不断完善。生活设施涵盖学校、职工家属宿舍、车库等多个方面,并且优先建设基础设施。淮海机械厂后期还建有面包房,丰富了职工的生活。企业积极对老化设施进行翻新,例如东风机械厂托儿所获得先进集体称号,皖西机械厂职工家属招待所进行扩建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生活设施的发展不仅改善了职工的生活条件,也改善了当地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村民可以到小三线工厂看电影、就医,共享发展成果。
小三线建设初期秉持“不占高产田、少占耕地田、不迁居民”的原则,有效避免了与地方产生矛盾。投产后,小三线单位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和工业发展,提供材料、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增加就业岗位,推动农村发展和乡村风貌提升,助力霍山县部分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
当地及周边地区也为小三线建设提供了巨大支持。霍山县动员民兵、贫下中农参与建设,积极做好征用土地、搬迁居民、拆迁房屋等工作。投产后,地方政府负责生活物资供应和后续工程建设支持,部分县为小三线供应物资,小三线所在地组织人员参与工程项目和后勤保障工作,有效缓解了军工生产的后顾之忧。
安徽小三线建设,是一段充满奋斗与奉献精神的辉煌历史,是军民携手、地方与企业共生共荣的生动写照。它为安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新的征程上继续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