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乃古雷池所在地,“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便源于此。这片浩瀚水域,上至九江,下至安庆,绵延几百公里,却仅在华阳这个稻草麦秸飘飞、鸡犬声相闻的质朴之地,设有一处大轮码头,宛如明珠遗落在草丛乱花间,更显耀眼夺目,华阳镇也因此有了“小南京”“小上海”的美誉。
华阳码头雏形或许早于鲍照写下《登大雷岸与妹书》之时,否则鲍照又怎会弃舟登岸?清乾隆《望江县志》记载,此地虽偏,却是楚豫门户,雷口利于巨舰停泊,南来北往,为战略要地。由此推测,鲍照弃舟之处或许正是今日码头所在,只是史料难寻,踪迹难觅,历史常需如此推理。
不过,并非毫无史料可循。据传,明代官方在此设驿站,洪武年间增设驿仓,配备十三艘帆船。清初设递铺,除驿丞外,有皂隶10名、吹手8名、水夫70名,紧急公务时以火牌临时雇佣农夫,可见当时之盛况。望江乃鱼米之乡,闻名遐迩的四大米市之一,金黄的稻谷、晶莹的米粒经此码头,流向芜湖、长沙、九江、无锡等地集散。华阳码头犹如茶马古道,商贾云集,米号、粮行林立,几百年来,商人们因这条古道而行走千里、富甲一方。
清朝同治年间,此处设长江水师华阳营游击署。清末民初,招商局开辟轮船码头,日本日清公司和英国怡和公司的长江小轮曾在此停靠。周边宿松、太湖、潜山、岳西、怀宁等地,多依托华阳码头走南闯北,出入苏杭湖广。20世纪初,战火纷飞,华阳码头时断时续。解放后,至 1966 年,华阳码头正式恢复运营,并首次冠以“大轮”之名。据说,华阳大轮码头为周恩来总理亲批。因当时有关方面想撤销这个农村大轮码头,总理指示大意是:旧政府尚能设置农用码头,我们共产党岂能将它撤去!由此,万里长江上唯一一座不在城市且停靠大轮的支农码头得以留存,上海所需的粮食、棉花,供应南京的牲畜、禽蛋均经此出入。
我曾在码头采访过一位耄耋老者,他以父子两代人的经历见证了这条“茶马古道”的荣枯。1966 年,他从部队退伍分配到码头工作,后在此扎根,再未离开。老人告诉我,当时外面的姑娘想嫁进来,里面的姑娘想嫁出去,有点像《围城》。他当时是就地取材,省事多了,不烦分居,不劳调动,家比码头还要稳固。那时,除了电影几乎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县城的青年男女每至傍晚或周末必到此打卡,或看渔家灯火,或听江涛拍岸,或赏春江花月,往来人群比县城还多。同马大堤,大家称之为“情人坝”,可见当时青年男女在此的浪漫姿态。
万里长江以不息的江波供奉着这里的一切,以翻卷的浪花滋养着这里的一切。此地皖鄂赣三省交界,鸡犬相闻,连襟联姻,大家说的都是湘赣语系,吃的均为咸辣杂碎,唱的皆为一曲黄梅。黄梅戏现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此地家家户户、老少妇孺没有不会的。有老人告诉我,一代黄梅戏宗师严凤英曾在此大唱黄梅三天三夜,千人空巷。
如今,华阳码头周边依然水清岸绿。远处,新建的望东长江大桥横卧大江之上,江上的船帆、桥上的车辆穿梭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