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邀前往“京黄故里”怀宁县石牌镇,我观摩了一场以“倡树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意外邂逅了久违的“怀书”。舞台上,一位面容清癯的中年男子端坐中央,手持鼓槌,边击鼓边用地道石牌方言演唱,唱词朗朗上口,表演绘声绘色,再配上浓郁地方特色曲调,引得台下观众连连叫好。
“怀书”是传统说唱艺术“鼓书”的分支,因主要流行于皖西南怀宁县而得名,现已列入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历史渊源与怀宁县历史上四次大规模移民紧密相关,分别发生在东晋、明代初期、明朝末期和太平天国时期。移民多来自湖广、江西、浙江、江苏、河南等地,或因战争招募,或为政府迁徙,或因生计逃荒,纷纷来到石牌。石牌作为“鱼米之乡”,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客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此交流、尊重、理解,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在此融合创新,为“怀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积累了资源。
“怀书”自明清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怀宁县农村广受欢迎。说唱艺人所用大鼓鼓身高度约 6 至 8 厘米,鼓面直径约 22 至 30 厘米,流动演出时用绳索绑或挂在身前,固定演出则置于鼓架上。敲击的鼓槌被称为“鼓箭”,由竹子制成,长约 25 厘米。艺人有时还会手执简板,由两块木片组成,演奏时一手击鼓提示,一手执板敲击。大鼓、鼓箭、简板组成“书鼓”,是“怀书”演奏最基本、最主要的伴奏乐器。
民间艺人说唱“怀书”需积累大量素材,即“鼓词”。“鼓词”按说唱时间长短分为短篇、中篇、长篇三种。短篇说唱时间多在半小时以内,一般只唱不说,体现唱腔音乐之美,如《包拯投胎》;中篇在半小时至两小时内,有说有唱,如《孟姜女哭长城》;长篇在两小时以上,甚至可连续演出数十天,类似长篇小说,由连续完整的短话本组成,如《响马传》。
“鼓词”内容丰富、来源繁杂。固定话本多源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小说演义,如《草船借箭》《五虎平南》《薛刚反唐》等,故事脉络和结局基本固定,版本差异小,广为传唱。即兴话本题材多来自民间生活,如婚姻爱情、婆媳关系、邻里纠纷、人物生平等,如《除四害》《送郎上前线》《小两口走亲戚》等,贴近社会现实,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明显。
“怀书”流传至今且经久不衰,原因有三。其一,实用性。在食难果腹的年代,对说唱艺人而言,“怀书”是养家糊口的手段,如清末民初的盲艺人,说唱带来生存希望。其二,娱乐性。过去岁月单调枯燥,“怀书”为人们带来快乐和感动。其三,教育性。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低、识字率低,难以通过书籍知历史、学修身齐家,而“卧冰求鲤”“精忠报国”“武松打虎”等故事从“怀书”艺人口中说出,忠义、勇敢、仁孝、爱国等精神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故事比圣人之言更直观有效。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怀书”的辉煌虽已过去,但不会消失。它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早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