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安徽尧舜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这背后,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助力!”公司财务副总经理吴晓花向回访的池州市东至县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表达谢意。此前,在该局精准指导下,企业以8件核心技术专利质押获得近亿元贷款,全部投入技术攻坚与车间扩建,主打产品市场占有率短期内提升近20%。
如今在东至县,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通过知识产权“变现”实现快速成长。依托日益完善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这些企业成功走出“手握专利却迈不过融资坎”的发展困境,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科创企业最值钱的资产往往是这些‘看不见’的专利,我们要做的是让企业认识到创新就是最宝贵的资本,不断提升融资便利度和获得感。”东至县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科科长林明秀介绍,该局重点扮演好“三大员”角色:通过“一对一”送政策上门做好“宣传员”;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库,定期组织银企对接会,当好“联络员”;在企业办理质押登记和申报贴息的全过程提供跟踪指导,做实“服务员”。今年以来,东至县已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3笔,融资金额高达1.3亿元。
在安徽兴隆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朱明敏向笔者展示企业的“融资王牌”:“HWD”“阔慌”等商标与7 项核心专利。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民营农药生产企业,兴隆化工连续四年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累计获得超 5000 万元稳定资金注入。“我们采用‘商标+专利’的混合质押模式,最大化盘活无形资产。企业的商标是多年市场积淀的信誉背书,核心专利则是技术实力的硬核证明,二者捆绑质押,全面展现了‘品牌+技术’的综合竞争力。”朱明敏表示,如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从“锦上添花”变为企业稳健经营的“标准配置”,截至目前,公司累计获得质押融资贴息、评估补助等超50万元,“这笔资金不仅缓解了现金流压力,更体现了政府对企业创新与诚信经营的认可。”
对于安徽智新生化有限公司而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更是一场“及时雨”。“2022 年那笔 1000 万元贷款,盘活了我们最核心的专利技术,让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公司行政部经理刘学回忆道。作为一家拥有18项专利的科技型企业,智新生化曾因缺少足够固定资产,难以获取大额贷款,导致关键研发设备采购和高端人才引进陷入困境。
在市场监管部门的专业指导下,企业梳理核心专利资产、准备相关材料,并与银行高效对接,成功拿到首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申请过程比想象中顺畅,核心技术就是最好的通行证。”刘学说,这笔“破冰”资金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还为企业带来10.75万元的贴息补助。“团队的创新信心被极大激发,我们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的资本价值。未来,公司将建立更系统的专利布局和运营体系,以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刘学表示。
“这 3 家企业的实践充分证明,无论企业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只要有高质量的知识产权,都能找到适合的融资路径。”东至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刘仁学表示,将持续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价值动态评估机制,重点推动从“单一质押”向“评估、质押、交易、转化”的全链条服务延伸,让企业的创新成果释放出更大的经济能量,为全县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知产”动力。(陈淑芬 施诚)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默认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