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11-1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铜陵白姜

    摘要:铜陵与我的老家无为仅一江之隔,因有几位同学在此工作,我常去游玩,对当地风土人情和特产颇为熟悉,其中铜陵白姜让我印象深刻。我幼时极少吃姜,只因家中做鱼常放姜片调味,不慎咬到,辛辣直冲脑门,难以接受,此后

  • 秋访马尾河湿地公园

    摘要:一个秋日午后,天空澄澈如洗。我骑车沿着兆河岸向北行进,不知不觉间,马尾河湿地公园已然映入眼帘。马尾河,是巢湖“三百六十汊”中的一员,静卧于巢湖市槐林镇与庐江县盛桥镇交界的水廊,与兆河紧密相连。这片历经

  • 来碗淮北烫面

    摘要:来碗淮北烫面,这已是我无数次前往淮北的念想。老唐接风时,一句“老规矩,来碗烫面”瞬间勾起我的馋虫,我笑着应下:“那必须,就馋这一口!”淮北烫面,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贞观年间,由勤劳农人首创,明清时经

  • “崇墉障流”:弹痕镌刻的和平警钟

    摘要:早就听闻寿春古城墙上的“崇墉障流”,心中满是向往。所谓“崇墉障流”,乃是古城墙上一处排水涵洞的地面建筑。横匾上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意为高墙阻流水,正因如此才建造了此涵洞。涵洞看似浅浅,却有人视它为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碗淮北烫面

   期次:第8705期   作者:□王唯唯

来碗淮北烫面,这已是我无数次前往淮北的念想。老唐接风时 ,一 句“ 老 规矩,来碗烫面”瞬间 勾 起 我 的 馋虫,我笑着应下:“那必须,就馋这一口!”

淮北烫面,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贞观年间,由勤劳农人首创,明清时经几代人改良,终成“皖北地区最具代表性小吃之一”。

走进老街一家烫面小店,十来平方米的空间里,桌凳满满,热闹非凡。大锅里奶 白 的 骨 汤 翻滚,食客们围坐其间,足见这家面馆的魅力。墙上价格亲民,几元到十几元不等,让人倍感亲切。

面端上桌,汤如玉,面整齐,青翠香菜浮于表面,香气扑鼻。先品汤,鲜味漫过舌根,暖意入胃;再品,醇厚而不腻。面条吸饱汤汁,爽滑筋道,软糯与鲜爽交织,暖至心头。

淮北烫面,食材简单却风味独特。视觉上,汤底清亮奶白,细丝面如玉,肉酱红亮,香菜翠绿,辣椒油鲜红,色彩丰富;嗅觉中,猪骨肉香与骨髓鲜甜交织,香菜清新激活嗅觉,辣椒油添一丝焦香;口味上,汤汁顺滑,烫面柔滑,肉酱咸香,冬季早晨来一碗,暖意融融。

作为舌尖上的乡愁,淮北烫面既承载着淮北人的饮食记忆,也与时俱进。如今,冲泡型烫面走向全国,让异乡的淮北人随时能品尝到记忆中的味道。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言:“味道,与故土、乡亲、念旧等情感混合,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我常劝朋友、旧日同事,去淮北定要找家烫面店,慢慢品尝,细细回味,这一嗦一咽间,定能尝到地地道道的“淮北味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