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0-07-0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古章渡寻踪

    摘要:庚子年五一小长假,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我和党校同学老钱王伟志峰相邀,自驾去章渡。章渡,古名漆林渡。位于皖南泾县云岭镇,青弋江上游北岸,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诗人李白游历泾县时,誉章渡为皖南“西来第一镇

  • 守望花开

    摘要:茉莉开白花,万里飘香开红花。花开时日,我日日都在守望。守望花开,于我而言,是一件挺美妙的事。人到中年的我,忽然就爱上了养花。客厅里的茉莉是爱妻前年春上买的,已经开过两季了。茉莉花期长,从每年的五月一直

  • 老屋门前一条河

    摘要:老屋。屋后有山,门前有水,坐北朝南。水自远山来,门前绕半圈。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河水清澈,潺湲宛转。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河的上游是溪,是泉;河的下游是江,是海。溪、泉是河的童年,河是江、海

  • 人生“三支箭”

    摘要:人生若弓,弦上须有“三支箭”,一支叫立志,一支叫努力,一支叫机遇,三箭齐发,方能稳稳射中成功之靶。凡俊杰者,成功在于立志。志不立,天下难可成之事。立志之于人,犹如枝叶之于根。枝叶的繁茂,皆由根生发,根

  • 水墨时光

    摘要:

  • 枇杷晚翠

    摘要:杨梅上市的时候,枇杷黄橙橙挂了一树。初夏端阳枇杷熟,夏至杨梅满山甜,俗谚是这么说的。有人形容新年时孩子的模样:“小辫朝天红线扎,分明一只小荸荠。”是不是可以改成“小辫朝天红线扎,分明一只小枇杷”。枇杷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章渡寻踪

   期次:第7385期   作者:□叶立新

庚子年五一小长假,天高云淡,风和日丽。

我和党校同学老钱王伟志峰相邀,自驾去章渡。

章渡,古名漆林渡。位于皖南泾县云岭镇,青弋江上游北岸,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诗人李白游历泾县时,誉章渡为皖南“西来第一镇”。

傍晚时分,我们跟着车导航,走进章渡。一条街,东西走向。路南竖立着一座高大三层砖砌牌坊,上端白墙上书写着“泾溪古镇”,字迹古朴润秀,用边框美饰。穿过牌坊,沿着碗大鹅卵石铺就的石子路向南。路两边,一间间长条门板屋,半月形片瓦的老屋,虽十分稠密,却鲜有住户出入。留守的,也多是老人和孩童。

沿着古巷,步行大约千米,我们来到章渡古镇核心地带,建于明末清初的老街。

章渡老街千余米,一半在岸上。老街,清一色鹅卵石路面蜿蜒伸展,平均宽度四米左右,街道两边民房,都是瓦房木板结构,白墙黛瓦徽派建筑鳞次栉比,一派古色古香,有种千年时光穿梭味道。南边的房屋临江而建,木板门面、作坊。一般进深在七米左右,用木柱悬空架在青弋江上。北边的房屋进深十几米,前店后坊,北边的房屋比南边房屋,普遍高一米左右。夕阳西下,周围一片静谧,晚霞余辉照到南面,反射到北面,整个街道都亮了起来。

行至老街中段,见一座古楼,八字门,大理石门框,门框上方有一块石匾,刻有“大夫第”三字,保存着皖南特色。精致的砖雕石雕木雕,墙体是花砖,手摸在上面一尘不染。

大夫第对面,梧桐树下竖立一块乳白色长方形石碑,正面书写“周恩来上岸处”。1939年春,周恩来受毛泽东委托,从太平乘竹筏沿青弋江东下,在此上岸,到泾县指导新四军革命工作。

章渡老街千余米,一半在水中。章渡,当时是青弋江泾县境内有名商埠码头。沿街数十米便有一上岸下河石板台阶,有六处之多。从吊栋阁下穿通道,石板台阶保存完好,靠西侧一处码头水泥台阶,竟然十米宽,可见昔日码头规模之宏大。

吊栋阁,是一处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瓦房木屋结构,前店后宅。八个吊栋阁,其中三个是码头。一般层高两米,宽三米。房屋一面临江,用木柱悬空架在青弋江上,河水从其下潺潺流过,极富江南水乡情调。入夜,灯光倒影河中,水上水下,“万家灯火”相互辉映,十分壮观。

当地土著吴姓老人说:“古章渡,是石台泾县祁门等三县人员物质集散地。酒肆茶楼遍布,四方商贾云集,一派繁华景象。自从太平湖在1970年建成蓄水后,下游青弋江水位迅速下降甚至干涸,当年因势而建的吊栋阁,也就孤零零的竖在了青弋江岸边。”

顺阶梯下到青弋江边,和风习习,和祥宁静,昔日“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景象,不知去向;昔日人群穿梭往来,船帆猎猎,繁忙景象,早已不再。

回眸一户连着一户的青瓦木屋,恰如一条长龙卧在青弋江畔,在夕阳照射下,蔚为壮观,仿佛诉说着往日的繁华。

6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