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五一小长假,天高云淡,风和日丽。
我和党校同学老钱王伟志峰相邀,自驾去章渡。
章渡,古名漆林渡。位于皖南泾县云岭镇,青弋江上游北岸,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诗人李白游历泾县时,誉章渡为皖南“西来第一镇”。
傍晚时分,我们跟着车导航,走进章渡。一条街,东西走向。路南竖立着一座高大三层砖砌牌坊,上端白墙上书写着“泾溪古镇”,字迹古朴润秀,用边框美饰。穿过牌坊,沿着碗大鹅卵石铺就的石子路向南。路两边,一间间长条门板屋,半月形片瓦的老屋,虽十分稠密,却鲜有住户出入。留守的,也多是老人和孩童。
沿着古巷,步行大约千米,我们来到章渡古镇核心地带,建于明末清初的老街。
章渡老街千余米,一半在岸上。老街,清一色鹅卵石路面蜿蜒伸展,平均宽度四米左右,街道两边民房,都是瓦房木板结构,白墙黛瓦徽派建筑鳞次栉比,一派古色古香,有种千年时光穿梭味道。南边的房屋临江而建,木板门面、作坊。一般进深在七米左右,用木柱悬空架在青弋江上。北边的房屋进深十几米,前店后坊,北边的房屋比南边房屋,普遍高一米左右。夕阳西下,周围一片静谧,晚霞余辉照到南面,反射到北面,整个街道都亮了起来。
行至老街中段,见一座古楼,八字门,大理石门框,门框上方有一块石匾,刻有“大夫第”三字,保存着皖南特色。精致的砖雕石雕木雕,墙体是花砖,手摸在上面一尘不染。
大夫第对面,梧桐树下竖立一块乳白色长方形石碑,正面书写“周恩来上岸处”。1939年春,周恩来受毛泽东委托,从太平乘竹筏沿青弋江东下,在此上岸,到泾县指导新四军革命工作。
章渡老街千余米,一半在水中。章渡,当时是青弋江泾县境内有名商埠码头。沿街数十米便有一上岸下河石板台阶,有六处之多。从吊栋阁下穿通道,石板台阶保存完好,靠西侧一处码头水泥台阶,竟然十米宽,可见昔日码头规模之宏大。
吊栋阁,是一处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瓦房木屋结构,前店后宅。八个吊栋阁,其中三个是码头。一般层高两米,宽三米。房屋一面临江,用木柱悬空架在青弋江上,河水从其下潺潺流过,极富江南水乡情调。入夜,灯光倒影河中,水上水下,“万家灯火”相互辉映,十分壮观。
当地土著吴姓老人说:“古章渡,是石台泾县祁门等三县人员物质集散地。酒肆茶楼遍布,四方商贾云集,一派繁华景象。自从太平湖在1970年建成蓄水后,下游青弋江水位迅速下降甚至干涸,当年因势而建的吊栋阁,也就孤零零的竖在了青弋江岸边。”
顺阶梯下到青弋江边,和风习习,和祥宁静,昔日“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景象,不知去向;昔日人群穿梭往来,船帆猎猎,繁忙景象,早已不再。
回眸一户连着一户的青瓦木屋,恰如一条长龙卧在青弋江畔,在夕阳照射下,蔚为壮观,仿佛诉说着往日的繁华。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