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9时许,笔者来到位于铜陵市经济开发区的铜陵有色铜冠冶化分公司球团车间。
据了解,铜冠冶化分公司球团车间是将铁精粉和硫铁矿制酸后产生的“红粉”通过造球、焙烧等生产工艺制成球团,供炼铁使用。车间的链篦机、回转窑、环冷机等生产设备分布在20米高空中,生产时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作业的职工仿佛置身于“热锅”当中。
笔者随同球团车间副主任李文波来到链篦机场地,刚入门口,一股热浪袭来。据介绍,链篦机的加温区从200摄氏度到1000摄氏度递增,笔者走的是一侧的临江过道,虽然江风习习,但仍然抵挡不了链篦机散发出的巨大热量,20多米的距离,笔者走过去已是大汗淋漓。
链篦机的另一侧热浪滚滚,仿佛“火焰山”。只见一名员工正在进行设备巡查,豆大的汗珠像下雨般从额头落下。“我们每小时最少要巡检一次,从链篦机到回转窑再到环冷机,一圈下来要半个小时,汗湿的衣服能拧出水来。”链篦机工杜青告诉笔者。
离开链篦机,笔者来到球团生产车间最高处的回转窑。尽管当天天气不是十分炎热,但回转窑灼热无比,散发出热量让人不敢靠近。两名回转窑工正在掏炉,长长的火舌喷发而出,五六米长的掏炉铁耙被烧得火红,工人们的脸被炉火炙烤得通红。
“炉内温度高达1300多摄氏度,职工在烈日下作业,宛如上蒸下煮,不干活让你站上几分钟也受不了。
我们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造球侠’哦!”回转窑工张斌风趣地说,“今年天气算好了,一是阴雨天气多,二是造球粉状物杂质较少,造球也不易烧结,我们掏炉次数少了许多。”
在回转窑的一角是车间为职工设立的休息驿站,空调散发出的凉风吹来,笔者顿觉清凉。巡检刚结束的主机班班长陈健来到休息室,只见他米灰色的工作服湿透了,紧贴在后背上。“我们每天要流几斤汗,必须靠喝水来防暑降温。”陈健指着满地的瓶装饮用水说,“我们除了寒冬,平时仅穿件单薄的工作服,高温在这里是常态,我们职工都习以为常了。”(夏富青 卞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