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0-08-3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摘要:◆国务院安委会挂牌督办山西襄汾坍塌事故查处。◆上海旅游节将于9月12日至9月27日举行,长三角省市联袂呈上文旅盛宴。◆建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389.39亿元,同比下降10.77%。◆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

  • 全省工会金秋助学活动在宿州启动

    摘要:本报讯 8月28日下午,由安徽省总工会、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主办,宿州市总工会承办的2020年安徽省工会金秋助学“微心愿助成长”启动仪式在宿州举行。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徐发成出席并讲话。宿

  • 全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会议召开

    摘要:本报讯 8月27日至28日,全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省推行厂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阮怀楼出席会议并讲话。各市、省直管县总工会负责人及职能部门

  • 走进茶博会品味“致富茶”

    摘要:8月28日,以“中国徽茶,迎客天下”为主题的2020第十三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届茶博会展览面积共计5.3万平方米,展会设三大展馆、十二大展区。主展馆设

  • 我省全面部署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摘要:本报讯 8月28日,记者了解到,日前安徽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推动法治乡村建设11个方面62项措施,明确了安徽法治乡村建设

  • 招聘会促就业

    摘要:8月29日,求职者在阜阳市一场“‘职’等你来”招聘会现场与用人单位人员面对面洽谈。今年以来,阜阳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别推出就业创业服务,陆续举办专场招聘会、人才夜市招聘会等多场招聘会,以此解决求职者

  • 找准工会工作与攻坚克难结合点

    摘要:工会是企业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企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快速走出常态化疫情下供应链、产业链困境,有效化解疫情与市场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严重冲击,加快攻坚克难、提质增效步伐,将疫情造成的损

  • 提升健康素养乐享银龄生活

    摘要:8月24-30日是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今年活动主题为“提升健康素养,乐享银龄生活”。连日来,含山县铜闸镇10名家庭医生组成家庭医生服务队,集中开展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播放宣传片等活动,并免费为老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省工会金秋助学活动在宿州启动

徐发成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

   期次:第7425期   
1a.jpg


本报讯  8月28日下午,由安徽省总工会、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主办,宿州市总工会承办的2020年安徽省工会金秋助学“微心愿助成长”启动仪式在宿州举行。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徐发成出席并讲话。宿州市委书记史翔、市长杨军会见徐发成一行。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钱磊,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许建清,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总工会主席魏建华等出席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宿州、蚌埠、马鞍山市总工会分别介绍了金秋助学活动开展情况,爱心企业代表省移动公司、宿州鸿正服饰有限公司先后发言,受助学子代表表达了感恩之情和立志成才的理想信念。与会领导向困难学子发放助学金、实现他们“微心愿”,并赠送《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勉励困难学子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岁月中汲取精神力量(见图)。

徐发成在讲话中指出,金秋助学活动是一项温暖困难职工家庭、助力困难学子成长成才的爱心工程。开展23年来,全省各级工会不断拓宽金秋助学范围,加大资金投入和社会力量统筹,创新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金秋助学活动已成为我省工会服务职工的品牌工作。

徐发成强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实施省政府困难职工帮扶民生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优势,用心用力用情做好金秋助学品牌工作,把党和政府及工会组织的温暖送到困难职工家庭,助力困难学子完成学业、实现就业。要明了情况,精准助学,全面掌握困难职工子女就学和就业需求等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实现精准建档、精准助学。要延伸拓展,助力就业,常态化开展工会就业创业援助活动,为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援助服务。要改进提高,增强实效,总结经验,创新方式,拓宽金秋助学范围,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绩效,发挥资金最大效用。要加强宣传,扩大影响,面向职工、面向社会大力宣传工会金秋助学活动,进一步叫响工会金秋助学品牌,不断扩大金秋助学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有关市总工会负责同志和权益保障部门负责人,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受助学生代表等共计15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

仪式结束后,徐发成等前往困难职工家庭走访慰问,为困难学子送去助学金和慰问品,勉励他们好好学习、成长成才,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报效国家。(闫彬  本报记者  何雪菲/文  本报记者  董国春/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