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 24 届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每个环节都让人难忘,其中《缅怀时刻》更是惊艳所有人。“折柳寄情”将中国式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一首曲、一群人、一束光、一捧柳枝、一片绿荫、一起向未来”的唯美表达,将依依惜别、和平友谊之情讲述给了全世界。
这种缅怀蕴含怎样的文化底蕴呢?
我国的古诗词,大多通过写景状物来表情达意的,柳絮便是常用的一种意象。杜甫的“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韩愈的“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等,把读者带入清幽静美的意境,给人恬淡爽畅的感觉。但是诗人们最多的还是用折柳来表示送别,这种习俗最早渊源于《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其中“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
不过折柳寄情较为流行的当从汉代开始,“折柳”一词最早就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中,叙述离情别意。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这首五言律诗抒写女子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触景生情,表达对征戍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自汉之后,折柳送别成为常态,如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之涣的“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白居易的“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为何要折柳送给远行的人呢?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情感文化现象。当时的交通非常不便,许多离别常常是一生再无见面的机缘。《唐诗纪事》中记载这样的故事:唐代的雍陶在阳安做官时,有一座桥叫情尽桥,人们送客到此便各奔东西。雍陶将此桥为折柳桥,并赋诗云:“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不过折柳送别最常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一说古代的杨柳多种在送别的大道旁,长条低垂,似有依依恋人之感,因此折它送给远行的人以致意;二说“柳”与“留”谐音,折柳是希望离别的人留下之意;三说柳条柔软,折柳送别亲友是希望将他的心拴住。罗隐的《柳》中就写出了这一层含义:“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另外,像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苏轼的“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把吟诵柳絮的作品推到了极致,成为千古绝唱。
柳絮为题入诗极多,诗人们推陈出新,赋予其各种各样的寓意,读来饶有趣味。杨万里的“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用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惆怅落寞的心情;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柳絮来寄托愁思;宋石懋以柳絮和自己的游宦生涯作对比,“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感慨生活漂泊无定。
小小柳絮,蕴涵真是无穷无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