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在池州杏花村游春遇雨,写下流传千古的《清明》。但他却不知潜山市塔畈乡的杏花村,不免是一件遗憾的事儿。
塔畈乡杏花村境内,彭家河如银龙穿境而过,阳光下波光粼粼,耀眼迷人。8 公里河道修建一新,两侧隔道花木丛生,蝶舞其间。喜雨、杏花、丰沛三座小型水电站,默默坚守境内,一听这些名字就意味着风调雨顺,年年有余。
登高鸟瞰,杏花村山峦叠嶂,林壑幽深,彭家河若神龙般游走。晨起,则见云蒸霞蔚,鸟鸣山涧,流水汤汤。日暮,山色苍茫,天垂云低,倦鸟归巢。俯仰之间,有炊烟袅袅,有采茶歌满山飘,有老屋新舍点缀其间。这旖旎风光之所,无需舟车劳顿,距乡政府仅 3.5 公里,从潜山市区出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即可到达。
施老屋,至今已三百余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记录着百年来的风雨变迁。据记载,康熙四十七年(公元 1708年),大户人家施士栋育有六个男孩。随着时间的增长,六个孩子也逐渐长大成人,娶亲婚配,开枝散叶,原有的房子容纳不了沸腾的旺族,遂建新房让年长的孩子自立门户,于是在龙山枫树畈、杏花村、官庄三处同时新建三处房产,同一时辰上梁,当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可惜因年代久远,三处老屋有两处已荡然无存,只有杏花村施老屋保存较好,占地面积1600余平方米,明三暗五式的结构。秦砖汉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显示着房屋的格调与主人的审美水平;回廊迂弄,广庭独院,官厅内卧,能清晰地感受到老屋当年壁垒森严,气势恢宏。
有了老屋,也定有新屋。时过境迁,新屋亦沧桑。
杏花村施新屋由施世炜主建,其原住施老屋西头,后建新居于杏花狮子山前。施新屋始建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占地面积1800余平方米。延续康熙年间建筑风格,施新屋的建筑结构与施老屋相仿,砖雕石刻精美古朴,图纹靓丽;立柱石门,精雕细琢,材质细密。古人的智慧在生活中体现,为防盗御寇,外筑围墙碉楼;为便民防火,门前深挖水塘。如今,风光不再的新屋,也在风雨中感叹岁月的流逝。屋亦老,日更迭。
杏花村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最初的杏花村不叫杏花村,岁月更迭,曾经历四次易名。据记载:明清时期第一次命名为“施家隔”,以现在的杏花大桥为界,分为隔里与隔外;清朝末年,随着不同姓氏家族的迁徙,改名为“杏花村”,此名沿用至民国时期,后杏花村行政分区为“杏花保”;新中国成立后,杏花村与原体元村、牛昂村、杏花村、横河村四个小村组成“杏花小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杏花小乡划入塔畈大乡,更名为“杏花村”。
杏花村里看流年,从杏花村归属范围与名称的演变过程中,看到岁月变幻,唯恐遗漏了时光的脚步。
月下小酌,杏花随风飘零,听噙着黄烟筒的老汉讲述古老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西风崖有一块山石叫棋盘石,山石倒立,上大下小,感觉那石头随时会从山上滑落。石面上却端坐着两位仙人,聚精会神地下着棋。与棋盘石相对的杏花大河中,有巨石挡住了水流,水如线流,可苦了下方农户。庄稼没有水浇灌,损了收成,农家少了救命粮,农家女坐在石头上哭了三天三夜。两位下棋的仙人听见,于心不忍,招来天雷将石头从中间劈开,杏花大河的水就“哗哗”地顺着山边流下去,庄稼绿了,稻子黄了,牛羊也壮了。那棋盘石至今还在呢。
老人说,传说归传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也都不简单。这不,江善华承包的茶厂,金礼根承包的扶贫驿站,江旗帜承包的白茶种植家庭农场,都有不错的收入。山绿了,茶香了,日子过得滋润了。政府修建了文化休闲广场、文化长廊,增设了健身器材,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将村子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咱们是在“神仙府”里过日子呀。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一瓣杏花一杯酒,从盛满浓香的酒杯中看杏花村,那里流淌的不仅是岁月的陈酿,还有历史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