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关系,我认识了安徽青阳县酉华乡的“金牌调解员”施世庆。
青阳县酉华乡,这里山脉纵横,道路崎岖,交通闭塞,与泾县云岭一脉相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泾(县)、青(阳)、南(陵)游击队根据地,是皖南著名的革命老区。
这些年,深山里的酉华乡因钙而兴,工业园区蓬勃生长,迅速跃升为全县钙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矛盾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征地拆迁引发的纠纷、工伤纠纷、劳务纠纷也多起来。在此背景下,2013 年,池州市第一家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施世庆调解工作室”成立,从调解员到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施世庆从青丝也熬成白发,他见证并参与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他调侃自己,像个受命扑火的消防员,将一个个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维护了一方和谐稳定。
尽管施世庆看起来像个武将,但他心思细腻,把调解室布置得很温暖。墙上正中位置,他手写的对联“法治成风国泰,道德化雨民安”格外醒目,门上挂有七彩灯笼和中国结,气氛融洽。窗台上几盆绿色盆栽,深厚肥大的叶子,给人增添绿色力量。茶水、老花镜、便民卡等小物件被摆放在醒目位置。我暗自赞叹这样的布局,让坚硬的法律,有了似水的柔情。我不禁想到,徽州府衙门前的“息民亭”,来此评理的老百姓,怒气冲冲的,执事者引他们先到亭子休息,喝杯茶,消消气,平复心情,事情就好说了。可见,小环境也牵扯着人的情绪。
多年的调解,施世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无论是琐碎的家长里短,还是繁复的积怨冲突,要理出个头绪来,既要依法,也要考虑乡风民俗,还需时间的塑造。他对我讲了一起家族成员之间的利益纠纷。而立之年的小秦在工地受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经调解,用人单位与家属方代表就工亡赔偿达成了一致,均无异议。然而,亲属之间却因收款人引发争议纠纷。亲属内部,意见分歧较大,吵得不可开交,一时间弄得亲人反目,他们是妹妹、舅舅、继父、姨娘和生前要好的工友等,一大家子沾亲带故的人,分属舅舅和继父两大阵容,个个“铁面无私”,六亲不认。这种各执一词的矛盾,一时无法调和,眼看着家庭关系逐日紧张,亲人之间怨声载道,互相见面,表情怪异。如果任由矛盾继续升级,整个家族乃至村庄都将鸡犬不宁,一时间急坏了施世庆。
小地方的民事纠纷就这样,剪不断理还乱。那段日子,他赔尽了笑脸,说尽了好话,忙前忙后,带着极大的耐心,释法说理,来回做了两个多月的调解工作,最后冰消瓦解,将赔偿款支付到小秦母亲名下,解开了这个烦心的死结。签完调解协议,已是深夜,如水的暮色笼罩天地,街道不知不觉就空了。此时的他,看到曾经誓死对抗的亲属,一下子变得满堂欢笑,结伴归去。他终于松了一口气,累并快乐着,他很享受这样的状态。
他告诉我,调解就是跑断腿,磨破嘴。35年来,脚步踏遍了酉华镇的各个村落,长年累月的付出,尽管很累,也有委屈,但看到当事人怒气冲冲地来,声声谢意地走,我很感欣慰,还有点小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时代在发展,施世庆慢慢发现一些词语也会随着时间生长,就比如“调解”。过去,只以为矛盾调解好了,工作就完成了。后来,他感觉到,很多矛盾纠纷都源于老百姓法律意识的淡薄。进入互联网时代,他与时俱进,将各村组长拉个群,取名“法律明白人”,还在本地最有影响的网站开设法律咨询,多渠道分享调解案例,普及法律知识。“调解”延伸到“以案释法”,让专业的法律条文通俗易懂,老百姓看得懂,听得进,效果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后,他通过微信朋友圈和指尖触屏抄写宣传民法典,分享了《五保户遗产谁来继承》的案件,并成功上了市电视台《法治在线》栏目。这一举措让施哥再次火了一把。
“真心地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办;用心地当好党委、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耐心地沉下身子、迈开步子,深入到群众之中,和群众打成一片。”他对化解的每一个矛盾都会认真梳理总结,撰写调解心得。
“真心、用心、耐心!”或许是施世庆调解成功率百分百的神奇“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