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1-11-22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滁菊飘香

    摘要:国人爱菊花古今绵延,晚唐农学家、文学家陆龟蒙在《忆白菊》里写道:“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相滞未容回。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它形象地叙述了秋收时节白菊盛开之时,父子的喜悦之情。如今,每逢迎宾、

  • 水猴子逸闻

    摘要:上世纪70年代初期,随家母下放,去了皖南广德县(2019年8月,撤县立市)。当地沟汊湖泊众多,农家惧孩童戏水淹溺,常以“水猴子”恐吓以诫。其时,我尚在稚年,已多番听闻村民讲述这些水怪把在塘中游泳或在泽

  • 小雪清寒一院暖

    摘要:“久雨重阳后,清寒小雪前。”小雪,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小雪时节,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早已银装素裹,而对于从小生活在淮河岸边的我来说,此时

  • 用味蕾拥抱庄墓古镇

    摘要:亲近千年古镇庄墓,用眼眸去触摸,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谛听,历史的黑白胶片上:白帆点点,橹声咿轧,楚韵汤汤……清光绪16年《寿州志》载:“楚庄王墓在州东南九十里,大冢岿然,庄墓因此得名。”庄墓桥西北一

  • 泥土上的陶工

    摘要:我的老家,有山之南水之北,是为阳,早在西汉元封五年置县“枞阳”。明洪武元年(1368年),一支毛氏族人,从寿春迁居杨家山脚下。他们发现此处遍布陶土,泥料质优,便以冶陶为生。“小缸窑”便借以籍名,古有窑

放大 缩小 默认

泥土上的陶工

   期次:第7721期   

我的老家,有山之南水之北,是为阳,早在西汉元封五年置县“枞阳”。明洪武元年(1368年),一支毛氏族人,从寿春迁居杨家山脚下。他们发现此处遍布陶土,泥料质优,便以冶陶为生。“小缸窑”便借以籍名,古有窑干、天街之称。

窑场到处是瓦片,一场大雨冲刷过后,随着柔软的泥土,它掉落水里,随波逐流。在这里,河床、山坡,脚下踩的、水里流淌的可能就是一片800年前的陶片。

揉以耐心与智慧,阳光、雨水、泥土锻打出一件件陶器。我要记下来的是这块泥土之上的陶工,也即是制陶的工人和陶艺。

陶工选取细腻、吸水性强的陶泥,去除杂质,制泥开始了。按老陶泥、嫩陶泥一定的比例混合碾细,形成坯泥。坯泥加上水陈腐发酵,增加粘性和柔韧性。

高高的泥垛旁,陶工举起长板木掀切下一块,随臂一甩,一坨泥便妥妥地上肩,然后大步流星地走进身后的车间,“啪”的一声摔在石头台面上。然后用心打理、几经揉捏,那泥变得柔若无骨,如丝绸般滑溜。

泥团被请上辘轳转盘,泥条盘曲,它们在匠人手中与臂弯里温柔听话。捏出底座,旋转,抹布沾水贴壁摩挲,转眼就是一件鼓肚细颈的油瓮;松木片贴壁旋刮出缸沿,又是一件阔肚粗身有沿的大缸;还有圆肚、圆口、圆圆裙边小巧的养水罐……

一切都是那么质朴,那么原生。在窑厂,多数匠人从十几岁就开始拜师学艺。无论是一个火球,还是一个罐,都在有条不紊、不慌不忙地旋转、揉捏、阴干,火烧中诞生。这是匠人们的生活,也就是他们简单、质朴的人生;这是艺人们的涅槃,也是他们返璞归真和淡定执着的世界。

一间堆满粗坯的库房里,一个老师傅正在转动拉胚机,给一口高大的缸装最上部的缸口。那么大的缸,在他手里快速地转动着。只看到老师傅的双手缓缓地抚弄着,一下就把多余的泥都拢住,然后轻轻揪了下来,剩余的泥在老师傅双手轻轻揉捏下,成了一个形状优美的弧形缸口。他又顺手拿起长柄手锯,一路划拉下去,一溜儿锯齿样的痕刻在内壁上了。缸经过上釉煅烧后,壁上的锯齿便变得锋利无比,这就是摩擦粉碎红薯之类的擦缸。他还会在缸上画“龙凤呈祥”“龙凤朝阳”“双龙戏珠”,缸也被称为“龙缸”。这不是一朝一夕可练就的技艺,而是经过岁月的磨砺、时光的打磨,才呈现这样附有魔力的完美动作。

古窑,照亮历史的陶韵。龙窑,是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依一定的坡度,用土和砖砌筑成直焰式圆筒形的穹状隧道,婉如一条长长的卧龙而得名。窑体上有窑棚,穿斗式木构架建筑,屋顶重檐四分水,顶盖青瓦,中部不时升起,用作散热通风。窑房内,沿窑墙设有石砌台阶,一阶阶拾级而上,直达窑尾,是一座典型的分室阶梯龙窑。窑长百多米,依坡势延伸,龙头在下、龙尾在上,真可谓坡有多长、窑便建多长。

傍晚六时窑头点火。龙口洞开,陶工往里面一锹锹填煤,火越来越大了,炉火熊熊,红彤彤的火焰舔食着炉壁,也映照着陶工黑红刚毅的脸。

每隔一米左右,窑体建有一对火眼。烧窑时,先烧龙头。为了热量陶工每一对火眼由前向后依次投柴,更多的时候是松树枝。热量一眼一眼往上蔓延,空气里飘着松枝的香气。

烧窑的陶工专司其职,每个月,他们都要烧出一窑陶瓷产品。装窑、封窑,首先小火预热,从常温逐步升温至窑壁变白,然后开始加大火候,1300℃高温烧制18至20小时。每一处观察口都可看到窑内胎坯在一点点的发生着变化,由橘红渐变橘黄红直到陶釉发亮透明,火候也就差不多了,可以停火了。陶工封死窑的全部通气口,焖到窑内温度与外界自然温度相当,这个过程又要15天左右。

这里有大小不一的缸、砂锅、钵子、火篮、猪食盆乃至夜壶。有上过釉的,青色的釉质锃亮;有原色的,那种殷红是泥土的颜色带着火的精气神。窑厂出品的陶瓷古朴典雅、陶质细腻、釉色莹润,敲击声音响亮清脆、余音悦耳。

陶工不言,似乎并不需要在人前夸耀,这与陶器的质朴有点相似。那些陶土做成的陶器,经过烈火焚烧,化为寻常器皿。它们为老百姓日常所用,给生活带来便利与温馨,有时是一钵清水,有时是一坛菜,有时是一团火……(胡笑兰)(该文获安徽省首届“致敬最美劳动者”职工散文大赛三等奖)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