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那时,炒米糖是农家必备的零食。每到冬天,各家各户便开始忙碌制作炒米糖。
炒米糖的制作过程比较繁琐,前期要做很多准备。我清楚地记得,父亲把质量上好的小麦淘洗干净,装入蛇皮袋里每天浇一次水,让小麦顺利发芽。母亲把糯米淘洗干净,放在木甑里蒸熟,将米饭晒成一颗颗硬邦邦的米粒后,再用黑沙在铁锅中拌炒成炒米。接着把发芽的小麦和生糯米混合泡入水中,用石磨磨成米浆。
熬糖是技术性很强的活儿。父亲往往提前半个月,请村里的老师傅德叔来指导。天刚蒙蒙亮,父母早早地起床,这时德叔也上门了。他们把磨好的米浆上锅熬煮,用大火烧几个小时,让麦芽水与麦皮迅速分离;再取下屋梁上的木制架子,四角系一块帐子布,下面放一口大木盆,把麦芽水与麦皮倒进帐子布里;德叔两手不断摇晃木制架子,纯麦芽水逐渐过滤出来,流进木盆里。
过滤的纯麦芽水倒进锅内继续煮,到下午两三点时,麦芽水慢慢地熬熟了,一股沁脾的糖香弥漫在空气中,引诱着小孩围到灶台边,叫着要喝麦芽糖水。母亲拿瓢给每人倒上一小杯,我端着刚出锅的麦芽糖水,迫不及待地品尝,那甜丝丝的味道在唇齿间迅速流窜,一种丝丝缕缕的幸福流进我的心田。
下午五六点钟,糖浆开始变稠,待到锅铲上的糖呈一排排冰凌状时,意味着麦芽糖熬好了。
父亲卸下厨房的门板,洗干净后作为案板。这时,德叔放一点糖稀到锅里,把炒米倒进去,快速揉成一坨后装进干净的蛇皮袋,再放入木盆里,上面盖上几层干净的布,让脚力大的父亲踩在木盆里,一脚一脚地踩平整。父亲再把蛇皮袋里的炒米糖倒在案板上,左邻右舍的大人们抢着帮忙切炒米糖。在一阵欢声笑语中,一块块长约两寸、宽约一寸的长方形炒米糖,齐刷刷地摆在案板上。
刚切好的炒米糖软软的,还有余热,甜而不脆,待冷却后,炒米糖变得香脆可口,满齿留香,特别馋人。最后把切好的炒米糖装进紧口深坛子。在我的印象中,一坛子的炒米糖能吃到来年开春。
现在,人们已将这些传统食品产业化,市场上到处可见不同口味的炒米糖。只是和儿时相比,似乎少了许味道,想必是那段魂牵梦绕的成长岁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