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梅 入 伏 ,天 气 变 得 酷 热 难当。面对骄阳高照、鸣蝉聒噪,消暑纳凉成为人生的惬意之事。来一根香蕉绿豆冰棒或一口冰镇红瓤西瓜,真是“爽透了”!
这是小时候的真切感受。在那个没有电扇摇头和空调轻拂的炎炎夏日,一把蒲扇、一张竹床、一盆井水,在乡村可说是司空见惯。高低不等的竹制凉床,一溜儿摆放在村前的晒谷场上,每每夜幕降临,打着赤条、穿着肚兜的孩童们,趋之若鹜地赶往那里,争先恐后地抢占有利位置,因为晚饭过后,还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故事大会呢!
在蒲扇的轻摇中细数漫天繁星挪移,在竹床的舒坦里聆听妖魔鬼怪纷呈,在井水的浸润下品尝沧桑人生五味。走出乡村、走上社会的我们,对纳凉品质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有人推崇李太白的旷达潇洒;“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 有人喜欢梅尧臣的寺院寻幽;“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有人仿效孟浩然的亭楼闲适……
对于平时喜爱附庸风雅的我来说,乐守一盏台灯,轻啜一口香茗,到书中去寻一份清爽,陪墨客去纳一份清凉。记得刚大学毕业的那几年,我被分配到远离故乡千里之外的一座城市,白天忙忙碌碌倒也过得比较充实,即使日上三竿,地上冒烟,也仗着身强体壮而无所畏惧;可是夏夜漫长,加上蜗居的宿舍又在西晒的位置,呆在室内犹如闷罐之中,片刻工夫便会汗流浃背。不过,我时刻牢记古人“读书遣长夏,乐而忘暑热”的谆谆教诲,或畅游书海,那字里行间似有小南风悠悠飘来;或奋笔疾书,那点横撇捺里犹有细细清泉汩汩涌出,一颗原本浮躁的心,也渐渐舒展平和下来。抬头望窗,那皎洁的月光,明澈如情人的眼眸;侧耳细听,那起伏的蛙鸣,亢奋如催人的号角。汗珠早已滚落地下,酷热都不见踪影,这份宁静与淡泊、优雅与闲情,非读书人所不能悟也!
中年过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殷实的家庭条件,纳凉并非奢侈之事。且不说山中避暑、水边度假、林下吸氧,单单那温度可随意设置的空调,就将室内与室外隔成了迥然有别的两个世界:一个热浪灼人,一个别有洞天。其实在这两个世界之间,还另有一番天地,这就是古人所崇尚的“心静自然凉”,白居易的《消暑诗》便是佐证:“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心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所以,阅透了红尘,经历了沧桑,拒绝了喧嚣,精神上的“纳凉”才是人生的大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