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1-07-1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别让溺爱折断孩子的“翅膀”

    摘要:生活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峡谷中的雕用一种特殊的树枝筑巢。为寻找这种被称为“铁树”的树枝,一只雌雕一天中有时要飞行200英里。“铁树”的树枝上还生着许多刺,使得雕巢能够牢固地建在峡谷的悬崖上。巢建好后,雌

  • 美好时光

    摘要:

  • 天南地北处处家

    摘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这一生“吃”相随,趣闻轶事最有味。现今的孩子们喜欢吃肯德基、汉堡包、饮料、方便面、多味瓜子之类的食品,我们小时候哪见过这些玩意儿?每日三餐尚不能管饱,零食更是难以寻觅。但那时有

  • 丝瓜,沉默的奇迹

    摘要:在关于丝瓜的写意画中,我最喜欢的便是齐白石的《丝瓜蜜蜂》。一根木柱撑立于左,如同画的脊梁,高高地举起厚厚的青藤,袒露出鹅黄色的花,任由丝瓜如拉长的露珠般垂向大地。风不会将它们吹落,只会逗弄着花丛中的蜜

  • 消暑纳凉滋味长

    摘要:出梅入伏,天气变得酷热难当。面对骄阳高照、鸣蝉聒噪,消暑纳凉成为人生的惬意之事。来一根香蕉绿豆冰棒或一口冰镇红瓤西瓜,真是“爽透了”!这是小时候的真切感受。在那个没有电扇摇头和空调轻拂的炎炎夏日,一把

  • 龙眠山村的小康路

    摘要:“五一”假期,爸爸要我陪奶奶回趟老家。坐上通往家乡的高铁列车,奶奶兴奋得像个孩子,这摸摸,那拍拍。“这是家乡的高铁呀!”奶奶兴奋地说。奶奶今年80岁,发如银丝,但耳不聋、眼不花,一路精神矍铄,拿着手机

  • 延乔路尽头是繁华延乔路尽头是繁华

    摘要:在合肥,一条名为“延乔路”的马路,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而走红。这条全长1.2公里的路,是我上下班必经之路,以前叫泰山路。改名之际,我好奇:难道延乔重于泰山?带着疑惑,跟随光阴的脚步,走近中国共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南地北处处家

   期次:第7638期   作者:□汪苹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这一生“吃”相随,趣闻轶事最有味。

现今的孩子们喜欢吃肯德基、汉堡包、饮料、方便面、多味瓜子之类的食品,我们小时候哪见过这些玩意儿?每日三餐尚不能管饱,零食更是难以寻觅。但那时有我们爱吃的食品:小粒的糖豆豆、鼓囊囊的糖三角、沾了辣酱的豆腐干、一小碗馄饨担上的小馄饨等等。春夏时节新上市的杨梅、菱角、西瓜,秋冬天的荸荠、炒熟的白果、板栗等,偶尔也会尝尝鲜。

回溯此生,嘴巴吃个不停,吃着吃着就长大了。我在外婆老家上小学一年级时,有幸获选参加县里的文艺调演,这才第一次来到县城。当年演出的节目,依稀记得有《小红帽》《果园里的三姐妹》等小朋友们喜欢的内容。演完后最开心的,就是上街用零用钱买一串沾了酱的豆腐干美美地吃着,时不时地互相打趣说对方吃成个大花脸。早餐佐菜的,是每人一个小三角纸包的炸盐豆或油氽花生米,大家是一粒一粒数着来吃的。

外婆家在江南水乡,湖荡水泊少不了种些莲藕,看着采莲人坐在木盆里采摘新鲜莲蓬、菱角是种享受。那时年纪小,喜欢跟着别人在田里或沟渠塘边摸田螺,等外婆炒熟了再有滋有味地吃。那时我用嘴吮不出螺蛳的肉来而要用针去挑,外婆老是摇着头说:“阿苹那侬嘎笨呀(阿苹怎么那么笨)!”我跟着大人去拔茅针,和小朋友们上树摘桑椹,还采一种不知名的小红果子吃。

后来,随父母来到北方。我们去摘槐花、打榆钱……有时也能买几个杏子、李子等。北方人吃面食,夏天西红柿多得1角钱可买到满满 1 脸盆,吃不完就做成西红柿酱,用旧的酒瓶装上、香油封口,可留到冬天吃。

我们小时可不像现在的小孩每天都能喝牛奶,那时最多泡一点糖水喝。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为去火气和增加营养,母亲每天早晨将1个鸡蛋搅碎用开水冲成鸡蛋花,少放一点咸盐,给我喝,每天一杯,很享受。

插队当“知青”,我又从北方回到南方。之后的求学、工作、结婚、生子,直到退休,一直都是在“吃着吃着就长大了”的人生旅途上跋涉着、品尝着、快乐着——莜面栲栳栳、澉浦炖羊肉、黟县千张酥、屯溪蟹壳黄、徽州徽墨酥、老街寸金糖、大白兔奶糖、话梅杏脯干、开心麻花、苏打饼干、舟山黄鱼、野菜山珍、杂粮稀粥……

真是好生奇怪呀,只要记住了这些个地方特色美食,就记住了自己那些个“天南地北处处家”的温馨、快乐与故事,并因此而萌生出许多惊回首、难再有的、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乡愁……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